守中有攻
早期出口型苏-27由于无法发射主动空空导弹,因此在超视距空战中处于劣势。然而,当年苏联的飞机设计师早就料到,在技术上与西方会有差距,因此携带R-27R导弹的苏-27在与敌机(例如F-15、F-16)接近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战术动作来弥补不足。例如守中有攻的“水平散开”或“垂直散开”战术。
如图所示,2架苏-27在面对具有射程优势的对手时,应以密集编队前进,力争使本编队在敌机雷达上形成一个目标。若被对手锁定,那么僚机将会启动干扰系统15秒左右,同时长、僚机分别向左右以30-45度的角度进行转向,规避对手的攻击。这种战术基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固有缺陷。由于多普勒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目标与发射源的相对速度来进行探测的。目标朝向发射源飞行,相对速度最大,最容易被探测到。因此要躲避雷达追踪,就要使自己与发射源的相对速度越来越低。掉头逃跑是一种方法,然而在务求歼灭敌机的空战中行不通。替代的方法就是转向,使自己运动方向接近垂直于敌机的运动方向,这样也就意味着在对方运动方向上,所产生的相对速度较小,战机就可以隐藏在地面反射的杂波中而导致对方火控雷达脱锁。这种战术,在西方被称为“侧转”(Beam)。转向还有两个好处:即使敌机雷达发现了目标进行新的跟踪,也需要重新进行计算和分配目标,这就耗费了一定时间;若敌机已经发射导弹(特别是主动雷达空空导弹),苏-27的转向也可以迫使对方的导弹转向,耗费它的“能量”,使其有可能追不上苏-27。至于“眼镜蛇机动”等过失速机动动作,在超视距空战中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虽然这种动作可以降低雷达的侦测能力,但是本身速度也降低了,增大了被敌方导弹击中的概率。然而,苏-27在空战中不能一味地逃避。它必须在保存自己的同时,尽量缩短同对手的距离,来发射R-27R导弹。因此双机编队的苏-27就要利用敌机雷达脱锁或者重新分配目标所耗费的时间,达到R-27R导弹的射程,转向目标发射导弹。如果双机同时脱离了敌方雷达追踪,那么将同时发射导弹。如果有一架没有摆脱,那么就要开启雷达干扰装置,掩护另一架发射。
至于“垂直散开”则是苏-27双机编队的长、僚机分别在垂直方向进行爬升和俯冲的动作。垂直动作除了利用转向增大对手雷达的脱锁几率外,僚机还可以下降到低空,进一步利用地面杂波降低对手雷达的探测距离;而长机爬升后,则可以利用高空阻力较低的特点,进一步延长R-27R导弹的射程。如果对手同样也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麻雀”空空导弹,那么苏-27爬升到9000米时发射,就会比“麻雀”提早15秒左右命中对方。但是使用垂直散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苏-27必须占有高度的优势,否则爬升中的苏-27就会成为已经占据高度优势的对手的靶子。此外,一旦苏-27编队长机占据高度优势发射导弹,那么在蓝天的背景下很容易被锁定,因此在发射导弹时还必须做出各种机动动作来迷惑敌方发射的导弹。
攻中带守当苏-27进入导弹射程的时候,应当尽快发射导弹。然而苏-27发射导弹的时候,必须朝向目标,极易让对手锁定。此时,苏-27就会使用“攻中带守”的“战术翻领”战术。
如图所示,苏-27在发射导弹后,马上就开始转向50度。因为导弹发射后不用再进一步缩短距离,因此这时转向的角度比防守的时候可以更大一些,但也不能超过60度,因为R-27R需要战机雷达的制导波束。同时,在目标移动的情况下,载机也必须随之机动,反方向转弯来避免目标脱离载机雷达的跟踪。这就造成飞行轨迹类似于“S”形,有点像西装的“大翻领”,因此被称为“战术翻领”。实际上,无论是“水平散开”还是“战术翻领”,这都是苏-27在超视距空战中的一连串的“组合动作”。苏-27先以“水平散开”使敌机雷达或者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脱锁,然后再利用“战术翻领”开火并躲避对方的导弹。即使导弹无法命中目标,也能够利用“S”形的路线接近目标进入近距格斗阶段。当然,如果苏-27认为自己的R-27ER增程型导弹在射程上有优势,也可以先使用“战术翻领”动作抢先发射。除了双机编队,苏-27在超视距空战中也可能使用4机编队战术。2机编成攻击组,2机编成保障组。保障组在后,开启雷达侦测目标,通过数据链传给前方的攻击组。攻击组在保障组前方15公里,依靠保障组的数据对目标实施攻击。同时保障组的长机开启干扰器、僚机升高吸引敌人以掩护攻击组的行动。在达到射程后,攻击组就可以实施攻击。如果敌机察觉企图进行机动,则攻击任务由保障组完成。当然,以上种种空战战术,主要是针对早期出口型苏-27而言,更新的苏-27改进型号已经可以装备使用R-77或类似的主动雷达导弹,在与F-15、F-16的超视距对抗中并无劣势,其战术使用也早已不同以往。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