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3代常规动力潜艇获2009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0年01月12日 14:00科技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资料图:外界称之为“元级”的中国最新型常规潜艇,官方的报道中称其采用了“新概念动力”。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金红光的获奖项目,则可以减少发电系统的排放和耗能。“我们原创性地提出了‘无火焰化学链燃烧’。”金红光说。这种技术既可以提高煤炭发电的效率,又可以低能耗捕捉二氧化碳。“国际上温室气体减排非常受关注,科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为国家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江苏泰州供电公司的许杏桃,用十几年解决电网自动控制的问题,也就是千家万户的电压质量和电能损耗问题。他的项目包括6个发明专利,1个实用新型专利和2个软件著作权。目前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推广。“未来的智能电网,肯定会用到我的技术。”他很自信。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则介绍了他们获奖的新材料,经过五六年研发成功的这种材料可以应用在医疗器械方面,消除一些器械对人体的毒性。这在国际上也是首创。

科技创新不仅为中国经济引擎注入了高能燃料,还铸造出国家安全的坚固盾牌。“航天有句话:中国火箭打多高,中国人的头就昂多高。我们造潜艇的追求则不太一样。”中船重工701研究所的领奖代表吴重建说:“我们追求的是安静——无声的打击,无声的威力。”历时十多年的第三代常规动力潜艇项目,为701研究所夺得了本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潜艇减震降噪,是一个综合的科学问题,没有理论就带不动实际研究。”吴重建说:“各国都对理论研究投入很大。我们必须在理论上继续创新,才能在国际上抗衡。”

来自某导弹研究所的郑志伟,已经是第五次领取国家科技奖了。“这次的项目是超低空作战领域的研究,它解决了我国空军作战获得优势的武器装备问题。”每一个五年计划,郑志伟和同事都有新项目需要忙碌,每一次他们都顺利完成。

“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温总理语重心长:“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场智慧、力量和精神的考验,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共和国又一次把突破的希望寄予在科技人的身上。

“我感到国家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本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4岁的谷超豪院士今天说,“我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怎样更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必要的时候,我会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位驰骋在抽象符号世界里的老人,在半个多世纪前,为了中国发展高速飞行器的需要,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转而研究偏微分方程,最终功德圆满。

另一位最高奖得主孙家栋院士也有类似的经历——1950年代在苏联学习飞机设计,回国后却为了国家需要,改行火箭研究。这位至今仍在继续创新事业的老专家,道出了万千科技人员的心声:“国家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干下去。”(本报北京1月11日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高博 陈磊 韩士德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