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信息化蓝军”作为“磨刀石”的意义正在于告诫砺剑人:得失比胜负重要,问题比答案珍贵,思维比思想关键,火种比火把重要。作为“试金石”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那种“船头瞭望式”的引导与提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蓝军”不是一支部队,而是未来战场。
一幅“信息化蓝军”能力框架图
山势起伏,林疏草密。记者一路踏访,驻训部队留下的营地和战场随处可见。多年来,这里的草木枯荣,见证了基地“蓝军”的成长。
最初,“蓝军”的主体是一个战术对抗分队。那时,前来驻训的部队清晰地记得,往往部队刚刚进入基地范围,就会遭遇道路中断、电力受损、“敌特”袭扰等一系列干扰和破坏。
狼来了!过去不带敌情的“和平训练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往那支“烧热炕头待客来”的服务保障队伍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虽然,当时这些动作大都停留在对驻训部队“学会保障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提醒上,但它显然构成一道分水岭,隔开了两个时代。
如今,记者在某对抗分队采访发现,他们绘制的一幅“能力框架图”,以模拟打击、环境构设、特战攻击和战法对抗等能力为经纬,架构起“信息化蓝军”的“骨骼”:模拟“敌”全方位打击,为“红军”生存防护创造真实对手;构设复杂战场环境,让“红军”进入训练场即进入战场;网络战、信息战等特种作战,以及各个层面的谋略对抗,把“红军”拖进未来体系对抗的多维战争……
打开这支对抗分队的花名册,盘点他们的硬件软件库,更会发现,这个仅有营级建制的分队,其专业种类、作战要素之全,信息化和模拟化含量之高,令行家咋舌,全军恐怕再也找不出如此“五脏俱全”的“营”——
巨幅电子屏幕上,战场全域电子信号和电磁频谱实现实时捕获,一条条红蓝曲线把复杂电磁环境直观地呈现眼前,指挥员快速识别,有效管控,确保指挥联络畅通;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和测雨雷达车实时监测图像,通过野战气象监测系统交替呈现、实时更新,战场上空导弹发射气象条件一目了然;一体化空情报知系统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海空情“一网打尽”,为指挥员判断敌情、定下决心提供着至为关键的预警信息;光电防护系统像全天候“哨兵”,不放过战场空间每一丝风吹草动,时刻防范和反制任何“来犯之敌”……这一切,都维系于“蓝军”对抗分队的复杂战场环境模拟之功。
营长名叫常晓伟,官不大,但赫赫有名。他不无自豪地说,对抗分队,是未来作战对手的“替身”,我们的理想,是全面掌握和仿真模拟未来战场上导弹部队有可能遭受的全部“威胁”,包括电磁干扰、侦察监视、精确打击、核化袭击、心战攻击、特种作战等,营造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让部队在战争打响之前“超前体会”,形成反制,从容应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 · 美专家:弹道导弹打航母已进中国二炮条令出版物
- · 印度报告称中国10月秘密试射可移动式洲际导弹
- · 美媒:世界首枚反舰弹道导弹可能即将在中国部署
- · 印专家:中国DF21可摧毁任何航母 能补海上劣势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