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揭秘南沙的中国渔民:已失大部传统补给点
2009年07月10日 14:17世界博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南沙] [南海争端]

“另类生存”

记者住在潭门期间,渔港码头归航了一艘刚从南沙捕捞大贝壳的渔船,大贝壳是潭门当地海产品工艺品加工厂的主要原料之一。起重车忙碌地将船舱内的大贝壳吊运上岸,虽然船舱里堆满了大贝壳,但是旁边的船主望着这些大贝壳依然愁眉不展。现在的柴油价格很高,一艘渔船跑一次南沙,柴油加人工所有成本在15万块左右,虽然国家有3万块钱左右的柴油补贴,但是现在大贝壳的行情不好,市价每吨才1000块出头,小吨位的渔船出海肯定赔本。

在潭门听到最多的是渔民的诉苦:“现在生意不好做啊,咱们国家给的柴油补贴太少了,人家越南对渔民都是全额柴油补贴,这么下去都没办法去南沙作业了。”南沙渔业生产在潭门已经面临越来越窘迫和矛盾的境地。渔民如果完全按照国家法规,以及在规定的海域捕鱼作业,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渔民为了生计开始铤而走险,进入危险海域,甚至进入他国领海进行渔业生产。

捕捞高附加值的海产品更成为了一部分渔民规避高成本困境的“另类生存”之道,比如海龟的收购价格已经高达到3000元左右。但是高附加值海产品往往是国家明令禁止捕捞的濒危物种,以及海底文物。

今年4月9日,7名潭门渔民进入菲律宾西南部省份巴拉望附近海域捕鱼,被菲律宾当局逮捕。据菲海岸警卫队称,抓捕这些渔民时,在他们的小船上共发现已经死亡的11只海龟,与他们同行的另外两艘船只逃脱了菲方的抓捕行动。根据菲律宾《渔业法》,非法捕捉濒危物种,可判10年至20年徒刑。

这些渔民被捕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相关工作人员和菲律宾知名华人侨领积极奔走,努力为他们争取公正合理的待遇。5月20日,巴拉望地区法院作出判决,因这些渔民在菲律宾领海范围内非法捕鱼,没收其所用船只和捕鱼用具及所有捕获物,并处10万美元的罚款,菲律宾当局随后释放了相关渔民。

“虽然我们渔民也抓海龟,但渔民也只是为了谋条生路,我们冒风险抓来的海龟最后还不是给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吃,哪个渔民能吃海龟?”被推向风头浪尖的潭门渔民倾述自己的无奈。

一位南海问题专家向《世界博览》坦言,对南沙濒危物种的掠夺式开发的“原罪”不能简单地推给渔民。“国人的信仰缺失,是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根由。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唯利和拜金成为价值导向的唯一标准。病态的炫富心态,使得许多违反社会公义和公德的行为屡禁不止,其中就包括食用濒危物种的恶习。只要还有需求,就难以靠严防死守的围堵来消灭供给。渔业生产本来就是一项谋生的职业,但在功利世俗的影响下追求高风险下的高利润成为发财致富的捷径,这成为违规渔业生产难以遏制的原因。” 

菲律宾境内超过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海龟的灵性和长寿使很多人敬畏。菲律宾民间也流传很多传奇的海龟故事。80年代末,菲律宾沿海有一艘轮船因火灾而沉没,有一位身穿救生衣的妇女在海上漂泊了12个小时后,疲惫和饥渴让她陷入绝望之中,这时两只海龟游到她身下,将其托出海面。在海上漂流了两天两夜后,终于被人发现并救起。菲律宾民众对海龟的敬畏之心,使得海龟不会走向餐桌,而且当地渔民也很少捕掠海龟。

“海上丝绸之路”(或称“陶瓷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南海是这一海上航道的要冲之地。南海风云突变的气象条件以及星罗棋布的岛屿礁盘成为古代船舶的致命杀手,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历史在南海近千年的“沉淀”。由于船舶的装载量大,因此在文物圈中形成了“一艘沉船十个古墓”的说法。

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10万件以上的瓷器,如此数量庞大的文物不但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考古价值和意义也十分重大。海南南海渔业生产大省的地位也确保了南海文物大省的头衔,“海瓷”理所应当地步入了“海南三宝”之列。

在海底文物富集程度很高的南沙和西沙,渔民潜水作业时经常能直接面对这些历史遗物。南海渔业生产效益越来越走入困境的情况下,南海文物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通过渔业生产中获得的文物而不断获利,让一部分渔民走上了另一条全新的职业道路。

西沙没有外国海上军警的袭扰,而且文物丰富,所以逐渐成为民间私采文物的乐土,但是有关部门也逐步加大了管理力度。“很多文物国家宁可烂在海里也不让我们渔民打捞,你捞上来不管交不交公,都是要抓起来坐牢,我们潭门有好几个船老大现在还蹲在大牢里呢!”一位渔民满脸困惑地说。

如果说西沙文物尚且可以管理,那么南沙文物则有些鞭长莫及了。“南沙的文物也不少,国家能禁止自己渔民打捞,但是人家外国渔民已经在开始打捞了,而且风气日胜。”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多年的谭文(化名)讲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