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一号”首发曾失误
宛振福站长是这两次发射的亲历者,而且从当初的选址、建设到最后发射,宛振福都全程参与。
他说当初选择地址,也费了不少工夫。原来定的是东方和儋州两个地方,但东方的地址在海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儋州这里基础条件好些,加上人口密度也相对小,就选了这里。探空部1986年建成,后来进行的织女一号和二号的2次火箭发射试验,每次都发射了2发火箭,用的是固体燃料发动机。当时的火箭是先运来零件,然后就地组装。发射架是移动的,附近还设了两台车载移动雷达,采取遥测手段收集数据。雷达是自带发电机的那种,火箭则落到大海没有回收。
刚发射“织女一号”“因为没有先例,是第一次试验,所以很紧张。”宛振福说,“为准备发射,总共来了60多人,大家拥挤着住在办公楼的三楼,条件简陋而艰苦,连空调都没有。”
发射时有海南省领导前来观摩,著名科学家、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衍院士也来了。
宛振福还回忆道,当时他们与海口的办事处联络也很费周折。由于没有固定电话和先进的无线通讯,只能用微波对讲机,借用儋州电视台的差转设备,在那里设了一个中继站,每天早晨7点和晚上7点,各通一次话。
宛振福带记者来到当时发射的地点,附近有农民在耕种。在农田的包围中,225平方米的水泥台已显陈旧,整个发射场地范围,则有6000多平方米。
“火箭升到高空以后,用肉眼还能看到吗?”海南日报记者问。
“看不到的,因为火箭并不大,直径大约30到40厘米,长度7米左右。”宛振福说。
“但我在采访农民时,有人却说,他们清楚看到火箭是以弧形轨迹落下来的。”
“那不可能,”宛振福说。但他突然好像想起什么,“对了,第一次的第一发火箭,发射比较失败,原因是气候潮湿,造成燃料湿润,推力不够。农民看到的,可能就是那一发。”他说由于当时条件还很艰苦,后来用电炉烘烤燃料,才避免了第一发的失误。
那枚失败的火箭落到几公里外农民的田里,试验人员找了2天才找到,并花200元从农民手里买了回来。
“再后来进行的发射,就非常成功。”宛振福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