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安装不同的弹头,同一款弹道导弹就能满足不同的作战任务
●刀尖上的舞者
数年中,他们将大半时间交给了戈壁瀚海,大漠荒原。烈焰轰鸣中,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永远是他们
有人说,毁伤效应试验是与死神“较劲”的职业。
为了及时检测弹头的毁伤效果,硝烟未尽,该室的同志就必须第一时间冲进爆炸现场,实地勘测,以验证爆炸与设计是否一致。爆后的靶场如同雷区,有些特殊用途的导弹战斗部可能推迟引爆,也许当你刚进场就给你颜色看。
一次,弹头在落区散落后,副主任赵升和邢丽锋准备驱车前往中心区进行例行检验,但吉普车刚刚发动,就听见两声爆炸从中心区传来。如果他们的车早到一会儿,后果难以想象。
那一年盛夏,某新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导弹落区,地表温度超过70℃,弹坑遍布,燃烧的余火,冒着恐怖的青烟。赵升的任务就是要对弹坑形状和目标物受毁伤的情况进行仔细测量,以得到毁伤的准确数据。凭着多年的经验,赵升判断,先看弹坑外形,未爆的弹头钻出的洞壁是平整光滑的;有时,光看外形还判断不出来,只有靠鼻子去闻了,嗅有没有炸药的味道。如果遇到特殊地层,炸药的味道既嗅不出来,洞壁也因为泥土的松软而变得破碎,这时就只能动用机械设备了。
所幸那次并没有遇到最坏的情况。但也正因如此,赵升和同伴们全靠眼看鼻嗅,在茫茫戈壁的暴烈阳光下,整整工作了六七个小时,获得了完整的第一手数据,强烈的紫外辐射让他们“扒”了一层皮。
导弹战斗部不仅在使用时要求高度灵敏,一触即发,在平时贮存、运输等状态下,还要做到非常安全可靠。于是,对弹头进行碰撞、枪击、燃烧等一系列试验,便成了二室的家常便饭。
有一次,为了检验炸药的装填情况,验证弹内炸药是否有气泡、裂纹等,他们要将一枚完好的弹头一锯两半。锯前,相关人员全部撤离,只留下李继锋、贺元吉和几名工人,他们靠手工一点一点地锯,每拉一锯都火星四溅,炸药的粉末飞撒一地,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而每锯一下又可能是生命的终结。事后,有人问怕不怕,他们说开始有点,但锯一会儿就忘了。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