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日两国善意的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图)
2008年05月23日 10:02北京晚报 】 【打印

然而,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今天日本人对中日关系的深层看法,却发生了可以看到的变化。中国比以前更强大了,日本却没有如预期的真的受到多少“挤压”。相反,中国的利益与在华有着巨大市场和外资规模的日本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日本,逐渐成为了日本的“景气杠杆”,双方的GDP增长率对比明显呈正比例,并不是中国发展,就意味着日本吃亏。中国的资源、人力,日本的技术、资金,形成了双方互补互利的格局。 

也许,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也不得不经过一个类似日本的过程吧。等到他们看清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到底是威胁还是有利,反华的声音,自然也就没了市场。

转变 

真实报道感动日本民众心灵 

汶川大地震发生。最初,日本人同情的表现,应该是出于他们感同身受的惨痛经历。日本是地震多发国,东京大地震、阪神大地震,都给日本人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可能日本人是最能够理解一次7.8级的大地震,对当地的人民,代表着什么。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6日,日本文部省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国四川大地震的结果,初步认定日本有三分之一中小学校舍需要进行防震加固,就体现了日本人这种对于地震的忧惧心态。 

然而,有两件事是普通日本人没有想到的,可以说,这两件事,是促成这次抗震救灾中两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原因。 

第一件事,是中国舆论对于日本方面同情和支援的回应。如前所述,中国方面对日本方面的努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产经新闻》以《救援队派遣促成历史改变,反日情绪转为网上如潮感谢》的标题,报道了中方这种积极的反应。《时事通信》则报道了在青川救灾的日本救援队遇到的感人事情:中国的灾民在表达感谢的同时,甚至将仅有的配给食品拿来与日本救灾队员和记者分享。显然,中国方面这样的善意回应,让日本民众始料不及。这种鼓励使日本方面的工作人员群情激奋,纷纷表示将继续全力投入救难。 

第二件事,是中国人在大地震的背景中表现出的崇高的道德水准。《产经新闻》记者福岛香织在《中国各地空前的大献血与大捐献——四川大地震影响下》(5月17日)一文中,带着敬意这样描述灾难中的中国人: 

“不管怎样,也希望让我献吧。不能给我做个预约?”有上了年纪的女士急切地对献血车的工作人员问道。“对不起,这些排队的人早晨五点就来排队了。”工作人员温和地拒绝道。献血的窗口,陈艳(21岁)是早晨五点就乘公共汽车赶来的,“昨天也来了,时间晚了,所以没能献上,今天是一定要献上了。另外,在Internet上捐了100元钱。”陈在大学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工作,没有收入,但是她说:“受灾的人,比我要困难。” 

瞿万容老师用身体保护孩子的悲壮,让日本读者悚然动容,感叹道:“若是世界都是这样的人,那世界就只有和平了。” 

这些报道与新闻图片中,中国人拼力的相互救助,对亲情的真挚表现,乃至温家宝总理在救灾中的刚毅表现,都大大动摇了对中国妖魔化的宣传。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