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赏着老辈人珍藏的织花土布和银饰,我禁不住叹气:“真漂亮啊。”但站在我旁边的一个身穿牛仔裤的年青人女子却很不以为然地摇头:“不觉得。”我说:“你穿也会很好看。”她又摇摇头:“穿这个,走路都走不动。”——是的,审美观在变,现代服装的方便实用也无可否认。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衣服售价便宜,购买容易。按粗略估计,制作一件传统的麻布上衣至少需要耗时四天:砍麻剥皮一天,煮麻晒干一天,手搓麻线三晚,缝织一天半……制作期间还要忍受被荨麻燎伤皮肤的疼痛。而全套西装在乡村地区15元就可以买到,所以早就没有人再去纺织土布了。
和我闲聊的女子名叫小青,32岁,姣好的脸庞上还残留着几分稚气。她的丈夫阿罗松已经70岁高龄,财富、权势、交际手腕都是人中拔头筹的异类。人没有首领,社会地位最高者称“嘎背亚梅”,是族群中调解纠纷的仲裁人,像律师一样需要雄辩之才且收费高昂,一桩命案可以索取五六头牛。阿罗松的父亲日枯下曾经是额曲流域最富有的大嘎背亚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人社会历史调查》卷宗里,记载了不少他当年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事例。日枯下死于仇家之手后,大嘎背亚梅的衣钵由阿罗松继承。他将父亲留下的牛群献给人民公社,入党后当上了莎琼村的村委会主任。上察隅镇长扎西平措透露:“听说阿罗松在自治区民委和国家民委都有亲戚,整个察隅,无论人还是藏人都不敢惹他。”一次,阿罗松举行送鬼仪式时有人贸然打扰,结果冒失鬼被罚脱光衣服当众转圈——这是下察隅镇中心小学校长罗北辉讲述的阿罗松逸事之一。
砍刀从不离身的阿罗松壮健得完全不像他的岁数,因年老而浑浊的眼眸时时闪出犀利的精光。在他家高大宽敞的砖瓦房里,正厅迎面的毛主席像旁贴着“招财进宝”,侧厅雕花描金的藏式组合柜供一尊关帝像,内厅的墙上则挂满了牛头骨——那是人用来炫示财富的传统标志。阿罗松的墙上有36个牛头骨和一个熊头骨,属当地首富。
显示财富的另一个传统标志,就是妻子的多寡。人的婚姻是买卖制,男方备下牛只和其他财物,经中间人(比如嘎背亚梅之类)向女方父母出价购买妻子,身价根据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越富有的人家索价越高。1992年,23岁的人小伙子新卫下迎娶一名中等人家的女子为妻,十几年来陆续孝敬给岳丈家12头牛,还有37头猪、80只鸡、30斤鱼、300斤野牛肉等等,直到最近才偿清全部身价。人的生产水平比刀耕火种先进不了多少,如此规模的彩礼足以让人负债累累,所以只有比较富裕的男子才能享受多妻之福。日枯下号称是额曲流域妻子最多的人,其实不过有五个妻子(买来三个,从亲属手中转房继承了两个)。阿罗松原先有三个妻子,小青是第三任,也是最年轻的一个,身价是17头牛。阿罗松入党后,遣散了前两任妻子,“留了一个老婆专用,就像专用车一样。”他笑着说。
在阿罗松家逗留的日子里,小青总是围着灶台忙碌。有几次天黑之后,还看见她驮着沉甸甸的背篓到田间干活。吃饭时她不上桌,男人说话她也从不插嘴。阿罗松喝酒喝得高兴,告诉我说,女人要是不听话就得被修理。我问怎么修理呢?他口中喊“打”,做出左右开弓抽大嘴巴的手势。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 ||
作者:
莫非
编辑:
彭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