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西藏江南”的僜人:中国第57个民族
2009年03月27日 18:00www.huaxia-ng.com 】 【打印已有评论0

察隅地处西藏东南部伯舒拉岭地带,东邻云南,西接墨脱,北靠波密和昌都,南连印度和缅甸。该地属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地势起伏很大,谷地最低处海拔只有1400米,5000米以上山峰却有10多座。从印度洋吹拂而来的暖气流涌入这里的河谷,形成温暖多雨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甚至有棕榈生长。当地一位四川木材商人对我感慨说:“我差不多跑遍了西藏,最好的地方就是这个察隅。” 人聚居的额曲(即贡日嘎布曲,意为“白色雪山之水”)和察隅曲流域,是紧邻印度和缅甸的南端河谷地带,更是这块宝地中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

察隅其实是客乡, 人在此定居不过几百年而已。这个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族群没有文字,历史记忆全凭口耳相传。我在当地询问过许多人,他们都说模糊记得先辈是从印度跑过来的,自己的血脉之根好像在麦克马洪线的另一边;或者,再追溯得久远一些——在神话传说里是猴子变的,所以人至今不肯吃猴肉。

然而,对人了解愈多,我对印度起源说的疑问就愈深: 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而印度人属雅利安人种; 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印度语属印欧语系——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而且,从人的传统民居和传统服饰来看,无论是竹木结构的吊脚楼式“长屋”,还是紧身胸衣加筒裙的妇女装束,甚至包括饮食习惯,形态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人来历究竟如何?学术界也没有定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研究过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系统,由此提出一个假说:大约3000年前,青藏高原有一群古狄羌沿多条路线(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往南迁移,形成喜马拉雅南麓的藏缅语族族群,总数几百个, 人是其中很小的一支。人与云南的独龙族、景颇族在语言上很接近,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也非常相似,显然有同源关系,估计是进入了不同的聚居地之后才开始分化。

也就是说,印度境内的人很可能 发源于中国,后来又有极少数成员零星扩散,迁回中国境内。国境两边的人在文化和氏族关系上原本是整体,聚居地又恰好处于中印领土交错的三不管地带,往来随意而频密。直到1926年,欧洲探险家达西·韦瑟比横跨澜沧江和怒江上游抵达察隅,然后南下进入印度阿萨姆的米什米山地,整个人地区都还处于无人统治的状态。1971年,中印边境禁行, 人再也无法自由跨界行走。当时,察隅的人只有区区几百个,他们与印度的族群母体的血脉联系被割断,这个势单力薄的外来族群遭遇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藏族原住民,过去在没有中央政权干预的情况下,只能作为西藏地区的极少数派在地理与文化的边缘地带讨生活。

上世纪50年代西藏和平解放之前, 人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因为藏族视他们为“野人”,怕他们偷东西抢东西,不许下山,甚至不许走大路、过溜索,英国探险家沃德在1928年的探险中亲眼目睹察隅曲下游的“狩猎权被藏族满怀嫉妒地护卫着”, 人连温泉都不敢去。西藏和平解放之后, 人作为中印边境这一复杂敏感地带的前哨居民,享受到中央政府的诸多安抚与优待政策。但是,大批汉族边防军的进驻与混居也带来文化上的深刻冲击,正如梅志朋所言:“我们虽然住在藏区,但汉化比藏化厉害。”而且,由于人的少数民族身份不被国家认可,他们的文化很少得到关注,更谈不上保护。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民族学与人类学专家受国家民委之托调查人状况,认为他们可以划归少数民族,习仲勋曾有批示首肯,但班禅大师表态说:“西藏都是藏人,哪有什么人。”“谁要在西藏再设民族,就是分裂我们藏族。”此事就搁置下来。当年参与调查的陈景源教授对我感慨说:“民族在我国不完全是个文化概念,而是政治概念。甭管验定是对是错,定了就是定了。”

这次进藏之前,看到的几乎所有媒体零星报道都传达出同一种印象: 人的生活方式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结绳刻木,买卖婚姻,杀牲送鬼,服饰古里古怪但也古色古香,民族特色浓郁。从北京出发之际,我去拜访民族学家张江华教授,他曾屡次深入人部落做田野调查。张教授说,1976年他首次到察隅, 人还是用三块石头来架锅,在房间地板中央的火塘上煮东西;1980年第二次去,石头就变成了铁架子,而最新潮的人村购置了内地都罕见的录像机;1985年三下察隅,已经是坐在人家的沙发上和他们交谈。我听了暗自心惊,估算这种“现代化”的速度,不敢对原始风情抱有期待。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莫非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