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让蒋华的经济实力雄厚起来,这个实力为她传承祖国文化打下了基础。
当年,蒋百里与梁启超参加“巴黎和会”后对欧洲文化做了一系列考察。回国后,蒋百里撰写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这部著作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深受家学熏陶,蒋华也特别注重中国文化的延续。有了经济实力后,她在比利时致力于华人后代的教育事业。
刚到比利时,她发现华人的孩子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法语,却不太会说汉语,不会写汉字。而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一说法语就结巴,孩子和家长之间竟无法畅通地交流。
“当时我也发愁,自己忙得没空教儿子学中文,以后儿子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怎么办?”蒋华思前想后,决心创办一所中文学校。
1965年,她花了100多万元比利时法郎,买下布鲁塞尔市区的一座三层楼的花园洋房,开办了比利时第一所中文学校。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她将学校冠名为“中山学校”。时逢张大千旅欧路过比利时,在蒋华邀请下,欣然为学校题名。
从周一到周五,孩子们要上当地的学校接受教育。因此,这所特殊的学校只能在周六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一到周六,整个城区还静悄悄的,我的学校早就沸腾起来了。家长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孩子送来补习中文。整整三层楼都是学生,连屋顶下的阁楼里,都挤满了学中文的小孩。”
“读古诗,练毛笔,写作文,学国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我们都教授。”创办初期,蒋华动用自己所有的社会资源,四处奔走,为学校采购课桌,添置教具,聘请老师,编写教材……
“蒋校长太感谢您了!还好您办了这所学校,我的小孩终于可以学中文了。”华人家长们眼睛一亮,多年的心结总算有人帮忙解开。
一位做金刚钻生意的华侨商人,每个周末都要开车从外地赶来,将孩子送到中山学校学习。可是他的儿子读了6年中文,毕了业,却总觉得学了中文也没什么用。
证明的机会来了。一次,从中国国内来了一批买金刚钻的大客户。父亲把儿子派上了用场。儿子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签合同,办手续,毫不费力,一大笔生意转眼成交。父亲欣喜若狂,带着儿子,跑过来感谢蒋华。
“不到用时不知道!”蒋华笑眯眯感叹道,“学汉语,不仅仅是为了做生意,更是让下一代保留住中国的‘根’。长着一副中国人的样子,却不说中国话,这行吗?”
2000年,中山学校35周年校庆时,蒋华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贺电,其中一封就是儿子从韩国发来的。
“我儿子就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个学生。现在他是比利时驻韩国大使。”说到儿子的成长与成就,蒋华非常自豪。
有一次,儿子代表比利时去开外交官会议。有人看他黄皮肤、说着一口纯正的汉语,就跑过来问他,你是不是坐错了位置?儿子回答说,我是华人,我也是比利时的大使。“你看,一个华人能代表比利时做驻外大使,不是让外国人都很佩服我们华人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