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中国传奇军事家蒋百里一家的亲缘
2009年10月31日 12:57解放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父亲去世后,母亲为逃避战火隐居四川山中。家道中落,少女蒋华初尝人世的沧桑。不久,蒋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只身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上学,实习,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天不怕地不怕。那时世界上到处在打仗,回国的船上都是兵,我一个女孩子不敢抛头露脸,悄悄地把美金藏在袜子里。”1946年,蒋华获得哈佛大学营养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出任震旦大学教授和生物系主任。

在回国的船上,她认识了未来的丈夫魏儒仆。魏儒仆是一位工程师,也出身名门。他的父亲魏辰组是同盟会创建

者之一,孙中山第一届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曾任驻比利时大使等职。

40多天的旅途,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回国不久,魏蒋二人结了婚。1951年,蒋华随先生移居比利时,开始了她50多年的旅比生涯。

雪白嫩滑的豆花,浓墨重彩的麻婆豆腐,清香诱人的豆浆,外酥里嫩的臭豆腐,比利时刮起了一阵豆腐“时尚风”。

虽然定居异国他乡,享受着舒适悠闲的日子,但蒋华仍然割舍不了对同胞的深情。初到比利时,她特别关注当地华人的生存状态。

蒋华发现,当时在比利时大多数华人都以经营饭店为生,但是却没有几家正规的中国饭店。只有在海滨的安特卫普城,有一些“水手饭店”,大多是中国水手上岸后在当地开设的,菜品单一,条件也简陋。即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华人饭店的规模也很小,多是在路边摆个小摊,招揽三五客人。

“我在美国读的是营养学,对怎么吃特别敏感。中国菜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加以发扬。”当时中国餐馆只是沿袭旧有的经营方式和菜肴品位,对营养并不是那么看重。蒋华认为,中国菜除了色香味俱全之外,还应以营养学为基础加以改进,以展示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的勤劳与自立,使她忍不住创办起自己的事业。于是,她白手起家,开设了当地第一家正规的中国餐馆―――明园餐馆。

创业之初,餐馆规模不大,30多人就坐满了。蒋华当起了饭店总经理,迎来送往。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大厨,蒋华就自己围上围裙,亲自下厨掌勺。

巧合的是,明园餐馆就开在比利时外交部附近,不少比利时的外交官闻讯赶来品尝。一时间,这座古香古色、装修典雅的餐馆轰动了布鲁塞尔全城。

同城其他中餐馆,纷纷以之为效,不知不觉中竟提升了当地华人餐馆的烹调和管理水平。现在,这家经营了40多年的饭店,是当地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中餐馆,可以同时让100多人就餐。

蒋华笑着说,大儿子成为一名比利时的高级外交官,不仅与家族职业的熏陶有关,与这家餐馆也多少有些缘分。

“当时比利时的外交官们经常在这吃饭。他们听说我有个儿子,就建议我把儿子送到外交部去考一考试。结果儿子一考就考上了。”如今,蒋华的儿子魏崇明是比利时驻韩国大使。

也是蒋华第一个把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引进了比利时。

“我学营养学,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那时候,我第一个在比利时开豆腐厂,种豆芽、做豆腐,还从国内找了一位祖传三代做豆腐的大师傅到比利时传授技艺。”

雪白嫩滑的豆花,浓墨重彩的麻婆豆腐,清香诱人的豆浆,外酥里嫩的臭豆腐,让人垂涎欲滴。当时,比利时人没见过豆腐,无不惊异于这种来自古老异邦的美

“一到周六,学校就沸腾了,三层楼都是学生,连阁楼里都挤满了学中文的小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