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燃烧事故续:网友建议调查无伤妇女
2009年06月11日 10:58南方日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携汽油上车的人”

6月6日,成都市政府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胡庆汉表示事发前日,事故车辆加油137升,事故发生后,车子行驶160公里,油箱剩油107升,发动机皮带尚存。在这辆柴油发动机车上,燃点较高的柴油并未发生燃烧,显然另有其他易燃物品。

此后一名消防人员告诉记者,在发动机皮带尚存,油箱完好的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另有其他易燃物在车内。

而成都出租车司机文师傅则告诉记者:行驶160公里的情况下,用掉30升油也是合理的。

6月7日,成都警方给出了确凿的物证:“燃烧公交车周围未发现爆炸抛出物,车辆底盘等部位基本完好,车辆未发现有爆炸痕迹;出事车辆拖离现场后,地面无炸点、炸坑;在车厢内残留物中多处检出汽油成分。”

成都市公安局副局长何建生正式向媒体披露事故是人为携带汽油上车导致燃烧,不排除故意或过失,但可以排除爆炸引发燃烧。

那么,究竟是谁携带汽油上车?

至6月7日,警方通过DNA比对已确定20名死者身份,目前尚有5名死者身份未确认。6月6日成都市卫生部门公布的70名伤者名单中,有4名身份不明。其中一名“无名氏”在紧随其后的一日里医治无效离世,并确认身份为天回镇居民易尊顺。

另两名标注为“聋哑老人”的福建人黄信段和张自星目前也无家属到来。6月8日,记者携手语翻译在病房见到了31岁的张自星和40岁的黄信段,据张称另有一名同伴也为聋哑人,但是伤者名单上未见,三人为朋友关系。这三人来自福建不同地方,5月20日后到成都“旅游”,居住在一朋友家。张当日上车时身揣60元现金外别无他物,三人本打算乘坐9路车前往车站买票,下一站是北川。

张自星在福建与老母亲、哥哥、嫂嫂居住,未婚。他常年在家务农,离家前没有去过别处。黄信段由于眼睛受伤,并不愿意交流。另一名在成都市卫生局10名伤员名单上未确认身份的伤者张坤学目前处于极危重状态。记者于6月8日见到了其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儿子张欠。来自四川内江的张欠于事发当日乘坐飞机从广东赶回成都。此外的5名死者与并未受伤的10多名乘客目前尚无相关资料。记者的调查也困难重重。

6月9日,网上一段视频引起了大多数网友的质疑。视频上传时间为6月7日。视频从9路车刚一停下开始,在车内尚在冒白烟的时候,一名中年妇女手持矿泉水瓶状的东西,哭喊着从车内出来,全身并无受损,一边声嘶力竭地喊叫,一边将手中的瓶子放进背包,30秒左右,该中年妇女跑出视野,但是哭声直至车子燃起熊熊大火。

视频长度为2分15秒。视频一出引来网友的争议,“该女子肯定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调查。”

然而,迄今为止,到底是谁携带汽油上车,汽油又是如何点燃的,依然扑朔迷离。

虽然我们可以想各种办法留下生命之门,但蓄意性的犯罪又能留给我们多少时间来开门?

虚弱的公交

巧合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日,成都99路空调车发生空调氟里昂泄漏,广州公交车冒烟出现乘客踩踏。公交安全一时间成了公众心头之痛。

当成都警方在现场发现3枚安全锤遗骸之后,“为何安全锤没有发挥作用”的疑问也被问及成都交委主任胡庆汉,6月7日晚,胡表示要对公交系统进行安全改进,在车上设置语音提示、安全标志以及增设可储存视频等。6月8日,公交系统的改进方案确定。当日也是事故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继9路车取消全封闭空调车之后,记者再度于当日8时许乘坐9路车,遇到的是“逢包必检”的严格安检。

公交车的伤痛从安全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意识缺失等“生理伤痛”,转而变成了“公交恐惧”的“心理伤痛”。循着“人为纵火”论,人们很快转入另一种担忧:作为城市流动的主载体、市民出行的主要搭乘工具,曾经认为的最安全交通方式,为何被轻而易举地“人为纵火”攻破?易燃品是怎么上车的?

比惨剧更令人心忧的隐蔽事实是,易燃易爆物轻松就能被带上公交的畅通渠道。回溯近年来在国内城市不断上演的公交燃烧惨剧,不难发现,自燃之外,纵火引发的事故早有先例:

2007年4月24日,北京一男子在公交车上纵火当场被捕,两名乘客烧伤;

2007年10月2日,一名停职男子在重庆一辆开往市区的公交大巴上纵火,造成27人死亡;

2008年5月5日,上海842路公交车发生爆燃,3人死亡12人受伤。事后查明,爆炸系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所致;

2008年7月21日,昆明一日发生两起公交车爆炸案,事后发现,凶手李某系报复社会作案。接连的事件证明,公交企业及整个社会,对公交安全维护其实都准备不足。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余建华认为,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非常脆弱,必须要在细节上下功夫,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当前,我国各地的机场、火车站、地铁的安检措施相对严格,公交车等领域的安全防范却似乎成了盲点。

公交行业日常的装备隐患可逐渐排除,但我国人口众多,公交车客流极大,随车安检被指为“不符合中国国情”,公交行业在安全上依然面临长久的“制度性”先天漏洞。

成都公交的这把火,烧出了公交行业公共安全的“积贫积弱”。

亡羊补牢

目前,国内的公交车安全措施,除了规定不准携带危险品,对于乘客上车并没有规定和实行有效的安检措施。司机和售票员也无力承担这项工作,况且很多公交车属于无人售票。而至于公交整体民营化或将公交线路租赁、承包后松散运营的私人个体车主,只顾多拉快跑,安检意识更为薄弱。

此前,上海842路公交车爆炸后,一些城市提高了重视程度,但安检措施也只限于组织人力随机抽查的水平上,对于偶发性、突发性安全隐患的防范十分有限。这之后,仅仅两个多月,昆明即连续发生两起公交爆炸案。

此次成都公交燃烧事发后,国内一些城市公交的安全防范陡然升级,比如强化司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公交安全锤不再丢失,增加公交车应急窗、报警蜂鸣器、自动喷淋设备,改造车门等……上海等城市还严禁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乘车,沈阳甚至禁止携带桶装液体乘车。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三品”上车,需督促司机做好监督、观察和检查工作无错,但司机不具有执法权,不能检查乘客随身携带物品,更做不到对每一名上车乘客进行安检。漏洞如何补缺?有网友建议,派员跟车不现实,可在公交上安装安检仪器来检查危险品。此提议当然至今未在国内公交车上实现。原因一是没有正规厂家生产,二是定制生产价格十分昂贵,且此项目属于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家或几家公交公司所能承担。它涉及到国家制定标准、强制推行,以及如何消化成本等问题。

据此网友呼吁,国家相关部委应重视事关生命安全的公交安检仪,国家应予足够重视和研究,并尽快纳入决策日程。有人建议,国家财政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拨付专款,对正在运营的公交车、旅行车等大中型乘坐车辆进行技术改造,制定统一的国家安全标准并强制执行。

也有人反驳,这根本不符合中国现实。其实,就是在发达的美国,也没有搞此类的安检。美国人主要还是在车窗上下了功夫,在每个窗户下沿都有两个手柄,只要把两个手柄同时一按,再

<< 上一页12下一页 >>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