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报告称我国教材中母爱教育在给孩子吃错药
2009年08月07日 19:00南方人物周刊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其“高尚”品质,带有中国式的“克己复礼”的色彩,可以用孙隆基“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

1、“懂事”:少年的老年化

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突出的品质,用售货员阿姨概括的一个词,叫做“懂事”。

作者让小兵克制自身的欲望——其实,拥有一件玩具的欲望一点也不过分——从而维护了“礼”这种价值规范。那么,小兵克制自己的愿望的依据在哪里呢?只能在成人社会中。

在课文中,这个所谓的“礼”就表现为社会外界加诸于孩子观念上的一种客观要求,比如需要孩子去懂的事,家庭的贫困,母亲的操劳,父亲的病……让小兵将外在要求,内化作一种道德自律。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克制自己正常欲求的方式,获得了诸如“懂事”、“孝”之类的名声和赞誉。也许,在这种赞誉中,小兵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我怀疑,这种成就感是不是如同拿到了心爱的玩具一般,是一种简单而明亮的快乐?况且,这种赞誉本身,不就是成人世界的观念对孩子的塑造方式之一吗?

2、母爱:双重的贫困

这个故事最不能令我接受的,是作者安排的一个细节:母亲当着小兵的面,向售货员阿姨解释,父病家贫,故小孩懂事,不买玩具车。

为什么非得当着小兵的面来讲述家庭的困境呢?虽说孩子还没有明确的经济观念,对成年人的那种生活辛劳,未必有那么多的感触。但他们未必就没有自尊,未必就不知道,穷困并不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历。

课文中母亲和售货员阿姨只是单纯地赞叹着、感动着、咀嚼着,浑没有想到,这对小兵来说,也许是一生中艰难的时刻。归根到底,小兵,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其正当需求被忽视了。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课文中那些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成年人,她们其实目中无人。

母爱的贫困还在于,她竟然丝毫不知道游戏和玩具对孩子的重要。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全部的意义所在。

小兵所失去的,仅仅是一辆玩具汽车而已吗?

3、美丽的神话,胡编的情境

全文尤其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作者特意添加的一个结尾:女儿二话没说,马上挑了一辆漂亮的玩具汽车,要送给素不相识的小兵。

就像小兵的感受被忽视,小女孩的接受过程和思维转化过程也被忽视了。因为叙述的简单化,送车的这个表现过程生搬硬套,充满了成年人的自以为是、一厢情愿。

就像一位小学教师的点评:在这篇课文中,圣母、圣子、圣女三位一体同时降临,演绎了一出美丽的神话。胡编的情境,捏造的语言,虚拟的情节,企图昭示圣人的无量功德,进而实现对世人的精神洗礼……

点评人:袁建刚 蔡朝阳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小瑾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