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中共] [治国理念] |
深刻把握历史方位的战略决策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有着坚厚的现实根据。中央党校教授严书翰说:“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及其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扩展,是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让世界瞩目。2006年我国GDP突破21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世界的位次连升两位,跃居第四。
然而,从各国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时,是社会矛盾最突出、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把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在成就面前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我国人均GDP虽然快步跃升,但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农村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基尼系数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在反思非典事件时,温家宝总理曾深有感触地说。要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尤其要关注“短腿”。十六大以来,中央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建设这个薄弱环节。
老百姓从新布局中广泛受益
“种粮不上税还能拿补贴,看病也没过去那么贵,孩子上学也不用交学费……”作为亿万普通中国农民中的一员,山西省襄汾县焦村村民吴志军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兴奋不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布局,让这个朴实的农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
十六大以来,社会事业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用“显著改善”概括5年来的就业状况。在多项促进就业再就业措施的拉动下,2003年~2006年,我国年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教育是民生之基。5年来,在发展教育和维护教育公平上,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可圈可点: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国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5亿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普遍减轻。我国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了化解看病贵、看病难这一难题,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到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随着社会“短腿”的补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呈现出全面推进的态势。大力推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司法为民,规范司法行为,更加重视人权……人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文化建设建树颇丰,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举行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记者 孙爱东)
相关报道: |
编辑:
郑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