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解读中央部属单位另一面:大肆膨胀以权谋利
2007年08月27日 11:40红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不仅仅是生财有道

这次审计查出部属单位120多亿的违规资金,向人们清晰地展露出部分部属单位的“生财之道”。

主要有:一曰收费,其中既有接受部委委托行使行政审批、监督等职能之机而进行的所谓“合法”收费,又有许多明令制止却仍我行我素的违规收费;二曰套取,包括虚列项目、虚报支出或多报人数等谎报开支的手段,多开账户、不进账册等隐瞒收入的方式等套取、转移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单位日常开支和发放单位福利奖金津贴等;三曰挪用,直接挪用财政资金和其它专项资金用于部门开支和福利。

而一些部属经济实体的“捞钱”办法,自然更是方便快捷:一是少计国有资产和收益,这主要是一些部属经济实体转制以及正常投资中常用的办法;二是违规拆借、对外投资,结果自然是国家担风险甚至蒙受损失、部门甚或个人得好处;三是贱卖国有资产,如擅自低价转让、核销国有资产等;四是大建楼堂馆所,慷国家资金之慨。

部分部属单位之所以能够以权谋利,既源于行政体制的扭曲,也源于行政权力的“异化”:本应依法成为纯正市场经济主体,在商海中同民企、外企等平等竞争与合作的部属经济实体,仍眷恋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官商一家的美好时光,自然死死抱住所在部委不撒手;本应依法成为完全的非营利法人,同其他新兴非营利组织一样从事社会服务的部属事业单位,也念念不忘“母体”重权在握、号令四方的威风和无尽好处,千方百计争取部委行政授权或委托,哪怕做那些部门的小官也乐此不疲;至于它们所在的部委,因管理权限过大、事务过多而确需授权、委托者有之,对这些久已存在的部属挥之不去、积重难返者有之,因分流、安置甚至提拔部门人员,以及报销个人费用、谋取部门福利需要而乐见它们存在并以权谋利者,恐怕也有之。

一些部属单位借权牟利,其危害绝不亚于部委本身的违规行为。这些为数众多的机构的存在,其实也是给了其挂靠主管部委更多的权力寻租机会。

部分部属单位改革的步伐缓慢。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经济实体,在部委的长期卵翼下容易形成“公权力依赖症”,在长期的优厚福利待遇中患上苟安保守、固步自封的“富贵病”,不敢真正像其他纯粹主体一样到市场大潮中搏击,更害怕并抗拒来自上头和民间的改革压力。

部属经济实体大多没有也不愿意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某部所属的361户各类企业为例,非公司制企业占205户,比例高达57.62%,公司制企业153户,只占42.38%,其中国有独资公司80户。在58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公司制企业35户,比例高达60.35%,公司制企业只有23户。而且多数部属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竞争力不强,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需要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些部属事业单位则更是缺乏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职能、机构、人员无限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官僚主义弊端,党政机关常见的病症在这里司空见惯,对断奶式的改革自然本能地恐惧并抵制。

不少中央部属单位与所属部委相互依赖,容易形成强大既得利益集团,有影响公共政策的危险。部属单位既对政府职能形成了须臾不可或缺的强烈依赖,又对巨额财政投资形成了不可遏制的持续需求。加之因为地位的便利、力量的强大、距离的切近等因素,对公共政策从调研、制定、决策、执行直到反馈等全过程,都能起到直接、经常且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点恐怕是其他任何利益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它们既有强烈动机又有足够能力影响政府决策甚至立法,从而使之维护甚至强化其既得利益。

一句话,一些部属单位长期存在并大肆以权谋利,正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政策化甚至法律化”等“三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张智新

[稿源:南方网-南风窗]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编辑: 郑伦班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