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在东北大打,还缘于蒋介石对中共在东北地位的拒不承认态度。由于有关内接收的经验, 蒋介石自始即坚持用中苏外交条约限制中共进入东北擅自接收。即使在中共武装大规模进入东北之后,蒋亦坚持视为非法行为,拒不承认其合法地位,生怕被苏军利用来将东北交予中共。 1945年11月中共武装在山海关一线以武力拒止国民党军进入东北失利后,蒋介石更加不把进入东北的中共放在眼里。12月底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前来中 国调处国共关系,蒋成功地促使其同意在停战协定草案中写明:“在中国本部及满洲境内一切军队调动,皆须停止;中华民国国军,为重行建立在满洲主权而开入满 洲及在满洲境内调动,当系例外。” 对此,中共代表周恩来曾力争东北不应例外,最终碍于中苏协定的规定和美国调处的压力,做出了让步,承认有关停止军事调动的规定,“对国民政府军队为恢复中国主权而开入东北九省或在东北九省境内调动,并不影响”。 结果,1946年1月10日停战协定签订,国民党军有了在东北自由调动军队,接收主权的权利,中共军事力量在东北的存在和中共在东北的地位问题毫未提及,蒋介石否认中共在东北武装和地位就显得更加理直气壮了。
停战令刚一生效,蒋介石就明令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准备作战。一个月后,鉴于苏军撤退在即,他更要求东北行营主任委员熊式辉和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全力接收东北各战略要点,称:凡要点有苏军者应力予接收;无苏军者可能占领则占领之,总之要努力防止东北成为“第二华北”。在这里,蒋介石准备武力驱除在东北的中共武装的决心已显露无遗。
一方面国民党根本否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其精锐部队陆续开入东北,不惜用武力解决中共武装,另一方面中共1946年初在东北的兵力数量大大超过国民 党军进入东北的兵力数量,所占地区亦远较后者为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冲突已不可免。恰在这时,苏方对国民党政府拖延经济合作谈判,复又 鼓动反苏游行产生严重恶感,决心藉撤军之机,推动中共将其撤退之地尽行接收和占领,并明确表示援助中共,这自然就导致了国共两军非要在东北展开一场大规模 的军事较量不可。
四平之战的导火索
自关内停战以来,蒋介石把军事进攻的重心转向了关外。1月中旬,国民党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主力已沿北宁路推进至沈阳附近的新民,一部已进入沈阳市 内的铁西区。2月上旬,新六军海运登陆,车运至锦州、沟帮子线。杜聿明为确保北宁路锦州至沈阳段的安全,命令新六军第二十二师和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展开对 该段两侧的扫荡作战,由此拉开了国共两党在东北激战的序幕。国共两军2月上旬至中旬在秀水河子、勿欢池、沙岭子几乎同时打了三仗,一胜一负一平,没有分出 高下。
就在东北大战的烽火刚刚点燃之际,苏军突然开始撤兵了。
1946年2月22日,中共东北局报告中共中央称:苏军代表表示:(一)苏方全力争取在东北插一脚,除大连旅顺口外,正在与顽方谈经济问题,迫其承 认苏方地位;(二)苏方努力必会受美蒋阻挠,我们应在政治上保持强硬态度,军事上加强进攻,予以有力配合。(三)不论谈判成功与否,苏方最终目的仍是支持 我们确立在东北的主人地位。
据东北局彭真报告称,苏军代表明确表示将尽可能满足中共的要求,有关组建炮兵、坦克部队、设立训练基地等问题,均可做进 一步的研究和磋商。苏军代表并且承认,他们过去比较顾虑第三次世界大战,态度上比较软,现在不同了。因为国民党发动反苏运动,显示必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 殊地位,美国则试图藉门户开放之名,深入东北,但美军很难开到东北来。因此,中共应大批增强东北干部,增调主力,确保对东北的控制。 苏军的这种态度,在其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等这时的公开言论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中共东北局原本就对停战协定没有提到中共在东北地位深为不满。彭真这时明确指出:“国民党不断向东北增兵,我现不能增兵,又不能破坏交通;有时条件对我甚有利,我又不能主动向敌进攻,待敌获得有利时机突然向我进攻,我又被动。”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这时中共在东北已经有了大约30万以上的兵力,控制着除主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中心城市和锦州以南之外的大部分东北地区,它无论如何不可能听任国民党否认自 己在东北的地位。此前因为有停战协定约束,再加上苏军干涉,它不能自由行动。如今苏军准备撤退,并鼓励大打,它自然要有所作为了。
虽然有苏方鼓励并提供便利和援助,有过1945年11月夺取东北失利教训,和身处美国调处压力之下的中共,却没有独霸东北的想法。其这时的基本方 针,还是力求通过谈判取得在东北的合法地位,即要求“改组行营及所谓东北政治经济委员会和东北各省政府,尽量吸收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承认并整编 东北现有抗日民主部队”、“承认东北各县民主自治政府”、“限制开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的数量”。 当然,在策略上,由于蒋的态度僵硬,因此它也毫不放松在东北扩军占地,以便把国民党最终逼上谈判桌,并争取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刘少奇这时 主持的中共中央就明确电令东北局迅速与苏军交涉,力争让苏军“不要在外交文件上及事实上将东北很多中小城市都交蒋方接收,以免造成我们在国共谈判中的困 难。” 对此,苏军态度非常明朗,其撤军日期一拖再拖,至3月8日突然开始撤军,却不给国民政府任何通报,使国民党军队无法运送部队前往苏撤区去完成接收工作,同时却为中共顺利接收和夺取苏军撤出的各大中城市提供种种便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杨奎松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