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12年鲁定公2年癸巳(公元前508年)
〇孔子四十四岁,弟子卜商生 卜商,字子夏,卫国人。
【文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孔子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诵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尝适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
【考辨】《家语》说子夏为卫人,而《史记集解》引郑玄说为温国人。《史记索隐》说:“温国今河内温县,元(原)属卫故。”故知子夏为卫人。
周敬王13年鲁定公3年甲午(公元前507年)
〇孔子四十五岁,弟子言偃生 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列于孔门文学之科。曾为武城宰,遵循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的原则,以礼乐为教,取得成效。《礼记·礼运》反映了子游一派“大同”、“小康”的主张。
【文献】《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偃,鲁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既已守业,为武城宰。孔子过,闻弦歌之声。孔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曰:‘昔者偃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子以为子游习于文学。”又见《论语·阳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言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三十五岁。特习于礼,以文学著名。仕为武城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之子兰相善,使之守学于夫子。”《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
【考辨】《列传》说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而《家语》云“少孔子三十五岁”,今从《列传》,故列于本年。
〇邾隐公使大夫问冠礼于孔子 邾隐公即位不久,要举行冠礼,通过孟懿子来向孔子请教。孔子于是向他详细讲述了冠礼的内容,使邾隐公顺利地举行了冠礼。
【文献】《孔子家语·冠颂解》:“邾隐公既即位,将冠,使大夫因孟懿子问礼于孔子。子曰:‘其礼如世子之冠。冠于阼者,以著代也。醮于客位,加其有成,三加弥尊,道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虽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其礼无变,天下无生而贵者故也。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以将之,以金石之乐以节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也。’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乎?’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冠也,与人君无所殊也。’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为君也。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辞达而勿多也。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此周公之制也。’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如?’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既醴,降自阶。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朝服素韠。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为主,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緌也吾未之闻。今则冠而敝之可也。’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緌。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考辨】据《左传》,邾庄公今年卒,故系于此。狄子奇《孔子编年》云:“是时邾子新丧,恐未可行冠礼。然篇中引成王冠事,亦于既葬后行之,故仍系之是年。”
周敬王14年鲁定公4年乙未(公元前506年)
〇孔子四十六岁,弟子曾参生 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文献】《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先进》:“参也鲁。”《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经》。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不忍远亲而为人役。’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因出之。人曰:‘非七出也。’参曰:‘梨蒸,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况大事乎?’遂出之,终身不娶妻。其子元请焉,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其子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考辨】《史记索隐》云:“按,武城属鲁。当时鲁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正义》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按,南武城故地在今山东省平邑县附近,旧属鲁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梁涛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