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炮火始终陪伴 邓小平卓琳的八个家(图)
2009年08月19日 10:25人民网-环球人物 】 【打印共有评论0

江西阁楼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和他们同行的还有夏伯根。10月26日,在江西省新建县的一幢两层阁楼里,3位老人开始了谪居生活。

每天上午,邓小平和卓琳一起步行半小时,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邓小平的工作是钳工,是他50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干过的老行当。重操旧业,他驾轻就熟,干得有板有眼。卓琳身体不好,厂里就安排她和女工们一起洗线圈。

中午,夫妻俩回家吃饭;下午,一起看书、学习;每晚8时,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

在家中,3位老人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进行分工。邓小平虽已65岁,却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重活全由他做,如拖地板、劈木柴、砸煤块等。卓琳年龄最“小”,“只有”53岁,但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只能干一些轻活,如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缝纫等。夏伯根年近70,但身体不错,厨房里的事全由她负责。3位老人互相帮扶,互相照顾,把下放生活过得很充实。

1月的江西,天气最冷,穿上厚厚的棉衣才能保暖。卓琳有时下了楼就上不去。吃过晚饭、收拾停当后,卓琳站在楼梯口喊道:“拉我一把,老兄!”邓小平随后一手拉着妻子,一手拉着楼梯扶手,两人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卓琳洗大床单、被里时,邓小平就帮着用清水漂洗,然后一起拧,一起晾晒。

就是靠这种弥足珍贵的温情,靠着妻子的精神扶助,邓小平乐观地走过了政治生涯中的那段险恶时光。

东交民巷

1973年3月,邓小平“复出”,全面参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然而,1976年,他又一次陷入政治困境,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此后,卓琳陪着邓小平一同搬进了北京东交民巷17号。在与子女音讯隔绝的状态下,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开始了又一次禁锢生活。

没过多久,卓琳因眼病复发,住进了北京三○一医院。一天,一位医生悄悄告诉她:毛泽东病危。卓琳听了十分着急。正好一个警卫人员来看她。她立即写了一张纸条,请警卫人员转交:“千万不要离开你现在住的地方,不管什么人让你出去都不要离开,我争取尽快出院。”50天后,卓琳的眼病基本好转。她一分钟也不能再在医院住下去了,急切地回到东交民巷。看到邓小平一切照旧,她那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米粮库胡同

1977年,邓小平一家搬进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个普通院子。院子里有两棵松树,枝叶交织,难分彼此。儿女们认为,这两棵树象征着邓小平和卓琳相依相伴。又因两人同属龙,儿女们便为两棵树取名“双龙树”。

直到今天,米粮库胡同的那个院子里,邓小平办公室仍保留着原貌——书柜里放着他生前爱看的书籍,写字台上摆着孙辈们送给他的礼物,台历则定格在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之日)。每逢邓小平祭日这一天,卓琳和儿女们都会在院子里撒满花瓣,寄托无限的思念。

邓小平去世后,卓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在绵绵的哀思之中。除了少许重要活动,她很少离开她和邓小平共同生活了20年的位于米粮库胡同的这个院子。

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嘱咐子女们在办理后事时一定要从简。她逝世后,儿孙们在她住过的屋里,设起小小的灵堂——这是他们唯一一次违背她的意愿。灵堂内,照片上的卓琳,精神依旧饱满,笑容依旧爽朗。

(摘自《环球人物》2009年第21期)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武市红 余玮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