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刘马央
庆祝解放,深港两地居民参加游行
中英街老居民刘马央深情讲述。本报记者 吴铠峰 摄
82岁的刘马央身体好得很,每天都要到老年活动中心跟一些老朋友聚会打牌,说话也利索。“当年,沙头角的居民都盼解放啊。”老人感慨地说。
刘老和他的父亲都是在沙头角出生长大,在旧社会时家里很穷,刘马央那时候靠给别人做挑工过日子。临近解放时,刘马央就从一些地下党那里收到了消息,共产党很快就要进沙头角了。那时候,中国共产党在沙头角的负责人是刘德谦,在东和小学以老师身份做掩护,刘马央对他印象深刻,“个子很高,性格很温和。”大约1938年左右,刘马央在东和小学读书,慢慢通过刘德谦接受了进步思想,心向共产党。他慢慢和刘德谦熟悉了,才知道对方是地下党,快解放的消息也是从他那里传出来的。
终于盼到解放了!这个时期,刘马央老人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当时的大游行,“我们还在沙头角游行一圈,大家敲锣打鼓,庆祝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少香港的居民也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一起来庆祝。”刘马央开心地说。
解放初期,中英街的边境斗争特别激烈,国民党在这里潜伏了不少特务分子搞破坏。1951年,刘马央参加了民兵组织,第二年成了民兵连长,民兵组织保护地方,巡逻放哨,“那时候,我们民兵跟解放军战士关系非常好,解放军战士是我们的后盾,我们熟悉当地情况,我们互相依靠,是鱼水之情。”刘马央说。1954年,他参加工作才离开沙头角,直到1970年回到沙头角居住。
人物
何集庆
四代祖业,店铺曾作抗日情报据点
百年老店明兴百货的老板何集庆激情忆当年。本报记者 吴铠峰 摄
何集庆,今年80岁,“明兴百货”的老板,其祖父辈起便在这里从商,百年历史四代祖业,何家的命运跟这条小街紧密地捆在一起,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讲述中,一窥中英街的历史烟云。
兴衰起伏,苍茫明灭。何集庆老人介绍,他家这间店铺,是祖父那一辈于1920年在此买地2万平方米建起来的。祖父本是盐田四村人,远渡重洋创业,在牙买加积聚财富后,衣锦还乡,骑着大白马进村,还就在沙头角犹献街买房置地,经营起了生意,始而中药,继而进出口贸易,再而金铺,凡此种种,到如今,明兴百货已走过了90年的沧桑风雨。
我们在找到何集庆之前,沙头角街道办李海友向记者介绍说,何集庆的祖业生意以前真好啊,当年都是用几个柜子装钱的。我们在他现在经营的“明兴百货”店里等他,老人慢慢走进来,跟一边闲着的店员打了个招呼,慢慢地踱进后面的厅子里接受采访。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店面,曾经是收集日军情报的一个据点,曾经是日进斗金的旺铺。
1906年,何集庆侨居牙买加的祖父何其玉决定回国发展,祖父回国定居的时候,正是中英街边境贸易兴旺的时期,他在中英街买下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1920年开了间“茂生堂”药店,从此扎根中英街。在何老的回忆中,由于当时的边境贸易比较活跃,祖父确实很有钱,“我们的老家是在盐田四村,我祖父回去的时候,都是骑着白马回去的。”他回忆说。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街被日军占领,他们在街上拉起了铁丝网布防,中英街上的贸易陷入了停顿。日军在中英街桥头对面设立哨所,“茂生堂”中药店由于靠近中英街桥头,对面是日军哨所,“茂生堂”成了一个情报收集据点。何集庆虽然年纪很小,但人却很机灵,经常利用药店做掩护,收集日军的情报,监视桥头日军的布防情况。
日军投降后,中英街上的铁丝网被拆除,这个时候,中英街陷入了最混乱的时候,土匪出没,抢劫横行,港英政府要求当时的港九大队维持治安,而这个时候,中英街的贸易一度陷入了最低潮。
何家最兴旺的时期是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后开始的。1981年,何集庆审时度势,将“茂生堂”药店改为“明兴百货”,出售日用百货商品,雨伞、味精、尼龙布、肥皂等日用百货都供不应求,人们疯狂抢购。
那是何家生意最辉煌的时候,“一天有几万人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店每天最少也有十几万的收入,多时有三十多万,这仅仅是中等水平,周边金铺日营业额都有百万以上,一些沿海地区的农民甚至装着满满一麻袋的钱前来购物。”
香港回归一两年后,情况开始变化,来中英街旅游购物的人越来越少。中英街失去了往日繁华,来这里的游客似乎也只“逛街”不“购物”。这个突然衰落的过程,让何集庆唏嘘不已。如今,“明兴百货”早已无缘“日进斗金”,全日开业也变成半日,守着一个月千来元的营业额,陪着何集庆和太太安度晚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叶志卫 王奋强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