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两侧,飘扬五星红旗
深港群众欢庆解放,商店飘扬五星红旗。 (资料图片)
肖天来跑了,但是大队没跑。“大部分的部队和枪支都留在了沙头角,残部群龙无首,我们在联防队里也有内线,他一走,联防大队就宣布起义了。”范济群回忆。武工队清河队负责接管联防大队部武装,大约共有三四十人,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和边境缉私工作等,民运队锦州队则负责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基层政权工作。
“我们锦州队一进沙头角就扭着秧歌,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从桥头一直进入小镇,两旁的观众都鼓掌相迎啊,大家很欢迎共产党的。”范济群开心地说。联防队被接管后,武工队清河队队长向全体联防队员讲话说明我党政策,并随即进行了整编工作,大部分联防队员被遣送回家,个别留下了,社会治安没有出现大的混乱。“我们还挨家挨户访问,宣传我们的政策,还组织全镇的民众进行大扫除,清洁大街小巷,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在解放初期的沙头角墟副墟长、今年86岁的吴马生老人记忆中,沙头角一解放,中英街都沸腾了,街上居民,无论是大陆的,还是香港的,无不处在欣喜兴奋之中,奔走相告着解放的喜讯;街道两侧的店铺,各家各户争相插上了五星红旗。
记者了解到,中英街两侧插满了五星红旗的景象,同样被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黄君健、郑慧庄等人搜集的一张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所证实。
中英街居民还专门组织了欢庆解放的大巡游,巡游队伍打腰鼓扯大旗一直走过中英街,走过沙头角的大街小巷,最远还走到了盐田村。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幕,在中英街很多老人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1952年,著名的“红色前哨连”进驻沙头角,这是当时与“南京路上好八连”齐名的全国4个模范连队之一,1961年,连队指导员赵玉珍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的进驻,保证了中英街边境的和平安定。1969年3月,该连奉命从沙头角镇调至珠海拱北茂盛围,维护珠澳边境安宁。
解放初边境贸易一度繁荣
中英街成为边境贸易重镇,由来已久,而在解放初期,这里的工商业发展势头非常好。
吴马生老人告诉记者:1949年,东和墟和沙栏吓村刚刚合并成沙头角墟,卢乙发担任墟长,他担任副墟长。边境限制人员出入后,吴老伯负责给群众签发过境证件以及鱼栏管理。解放初期,百业兴旺,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渔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发展,市场又开始变得繁荣,中英街上更是生意兴隆,各色店铺有130家以上。在这里做生意的,一半是沙头角东和墟的富裕人家,另一半则来自惠东、东莞等地。
这个时候,获得新生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蒸蒸日上,沙滩上满眼都是晾晒的鱼干;当时每逢一、四、七墟日,以阳和街为中心的沙头角墟盛况空前,沙湾、龙岗、横岗、莲塘、大小梅沙等周边区域的人都要到这里来赶墟。听了吴马生的讲述,当年的繁华胜景,好像就在眼前。
“解放初期,中英街很繁华很和谐,墟市上鸭子的价格才卖到两毛钱一斤呢。”何集庆这样说。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政府修建了一条从沙头角经伯公坳通往深圳的公路,这条公路打通了长期封闭的沙头角,贸易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使得沙头角的青少年可以到深圳的中学去读书,为沙头角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中英街集市在1952年解散,由于政策原因,小商人小业主好像一夜之间跑掉了。从那时开始,中英街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非常时期”,两边的交流中断,一直到改革开放,来购物的人流大潮重新涌入中英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叶志卫 王奋强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