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中英划分租界 村民自发抵制
岁月沧桑。钟灵毓秀的中英街,掩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和人文?
据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介绍,沙栏吓是中英街唯一的一个自然村,吴氏宗族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00多个寒暑春秋。吴天其提供的一份港英政府约制作于1910年的中英街分界图显示,如今的中英街所在位置原来都是沙栏吓吴氏宗族的田地。
记者发现,深圳本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舞的遗存地,就在沙栏吓!
为了让记者更加了解中英街的历史,沙栏吓村村长吴天其还专门邀请了自己的伯父、住在香港86岁的吴马生老人给记者讲述。一接到侄子的电话,得知记者要采访,老人当即答应,还专程从香港粉岭的居所赶到中英街,与记者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吴马生介绍说,中英街是个很特别的地方。被香港租借新界并勘界以后,这里到处还是田地,没有建筑,更没有街。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民国初年,在第四号界碑老榕树到第五号界碑之间才盖起了建筑物,但仍是一条泥泞的土路,连个街名都没有。1938年日本侵略军第一次从大亚湾登陆后,占领了沙头角,日英对峙,边境区域拉起了铁丝网,沙头角的这条小街,才有了一个名字——中英街。
解放初期,中方将中英街更名为“中兴街”,但港英政府仍沿用中英街的名称,但沙头角这边就一直坚持叫“中兴街”。
“我们的先辈非常爱国!如果不是他们坚持,当年沙栏吓村已经被英国占领了。清朝时满清政府的无能,同意英国人租借香港。满清官员和英国人便以桥头为界,竖起了长长的一排小旗,划分租界。但沙栏吓村的先辈们爱国心切,不同意自己的村庄被划分到英租界,将小旗一一拔去。英国人再度插上小旗,村民们就再拔一次。就这样插了拔,拔了插,再插再拔。最终,英国人无奈,只好妥协,将租界重新划分到当年的小泥路中英街。”
解放大会当天 港英布起重防
中英街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范济群老人回忆的故事,则发生在解放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
解放沙头角这个节点上,范济群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进驻后第三天举行的庆祝沙头角解放大会。会场设在沙头角东边的庙前广场,沙头角和周围的村民来了七八百人。那天,最紧张的是界碑对面的港英军警,他们担心我方打过新界解放香港,中英街那头布满了军警,菜园角一带还架起了轻重机枪和大炮等重武器。“我们都没有过界,他们是虚惊一场,慢慢撤掉了重防,边境紧张的气氛才逐步消失。”范济群说。
今天,我们可以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保存的两幅1949年中英街历史照片上,体味到当时的气氛。第一张照片记录的是,在3号界碑两侧,英国军警和解放军士兵,分立界碑两侧,互相对视;第二张同为这两人,已经隔着界碑友好地握手。从紧张敌视到好奇友好,并不是界碑所能阻挡的。
街这边解放了,来了共产党,这样的消息,当然在街那边引起了震动。庆祝大会那天,沙头角还涌进了大量香港新闻记者来采访,对他们来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我军会不会打过新界解放香港?最后,他们得到的回答是:不会。
范济群在沙头角工作的时间并不长,锦州队从进驻到离开,大约只有两个月时间。“12月,我们离开沙头角时,乡亲们送给了我们许多红旗,当队伍离开时,红旗飘飘,群众依依不舍送别,场面很动人。”范济群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叶志卫 王奋强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