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斯巴达”的强兵之路
2009年04月29日 21:19国家历史杂志 】 【打印已有评论0

从1930年9月颁布《广西民团组织暂行条例》始,至1938年颁布《广西省民团规程》,新民团制度在广西省全面推行开来。广西全境被分为12个民团区,各区内选择战略要地设立指挥行营,总部设在南宁,由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在县一级,设立县民团司令部,由县长兼任司令;而县以下,村街设民团后备队,乡镇设民团后备队大队,区设民团后备队联队。民团的各级组织系统与行政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负责人均为一人兼职。从上到下,形成网络状组织,十分严密。这样就有效保证了军令的迅速下达与执行。

新民团制度的特点不仅在于组织严密有效,还在于它废弃了旧有的团兵雇佣制,而改为义务制。这是因为雇佣兵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新桂系强制要求广西境内18岁至45岁男子均有被征为团兵的义务,要求他们必须参加民团训练,“任何人均不能规避”,广西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居民,大部分卷入民团的网络之中,这就宣告了广西自此全民皆兵。

一则时人日记传神地描绘了这幅图景:“人们在广西旅行,早晨到处可听到喊口号及军事操演,进入广西等于进了一所大兵营。”

新桂系集团如此看重民团建设,是因为办好民团对他们来说是一举数得的事情:既可以深入控制乡村基层,清除匪患,又可以扩充军事力量,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军费。更为重要的是,用白崇禧的话来说,要“以民团之力量,而推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是也。”

武化教育

1932年,时年8岁的钟文典还在蒙山县读小学,钟家是蒙山县的大户,经营着两间分别叫做“怡兴隆”和“正昌隆”的杂货铺。店员们轮流被抽调去进行军事训练,因为只是利用早晚时间操练,并不需要脱产,“大家都对民团的操练非常感兴趣,争着要去。”

钟教授解释道:“那个时候,李、白、黄他们的口号非常得人心,所以办民团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再加上国难当头,大家的爱国热情全被激发出来了。”由于军训需要穿着统一的军服,当时他的祖父甚至出钱为店员们订做军服,以表示对民团的支持。

广西民团的训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政治训练,此外还包括识字训练,新桂系集团尤其重视政治与文化训练。

黄旭初说:“我们的民团……是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打成一片。”民团已不仅仅是维持乡村治安的工具,更成为“推动广西各方面建设事业之一种社会力量。”于是,在传统的军事训练项目之外,广西民团训练项目还包括农业技术、中国及世界大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三民主义、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等。

不难想象这股涉及全省、声势浩大又清新向上的时代风潮,在那些历经战火劫难、几近绝望的普通百姓心中,涤荡起怎样的波澜与热情。钟文典清晰记得,包括自家店员在内的壮丁们在蒙山县的公共体育场进行操练,他时常跑到那里去看,而前去观看的普通民众非常多,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与此同时,民众便也受到了熏陶与教育”,钟教授说。在他看来,人心受到的鼓舞与希望,在那样一个时代,尤为弥足珍贵。

寓兵于团

感受到改变的不只是广西人,1934年3月11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农学团组成的一个国内农村考察团,一行五人来到广西省武鸣县,在这里,他们被广西民团建设所深深震撼。他们回忆道:“刹时间五六百全副武装青年壮丁集合在讲演台前面操场上,迅速森严,比之正式军队,有过之不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白伟志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