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有王阳明
2010年01月18日 18:2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其三,蒋介石大力推崇王阳明。我们知道,蒋介石一直被定性为“人民公敌”。这个人,居然一生推崇王阳明,因此,王阳明也就注定没有好的名声了。这也符合“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基本价值判断。按当时的推测,蒋介石崇拜王阳明,就是要学习王阳明*农民革命的手段和方法,并消灭所谓的“*”;他到台湾后更加专注学习王阳明理论,其根本目的也是“*”。显然,这种理论推测,也是可笑的。

蒋公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字介石,后改名中正。蒋公改名,是否与王阳明有关,不太清楚。但是,蒋先生一生崇拜王阳明,却是历史事实。说起来,蒋介石的家乡奉化,与王阳明先生的家乡,乃一山之隔,即四明山。今天,我们从奉化驱车去余姚,即可从四明山翻山而过,两个小时车程而已。

近年来,《蒋介石日记》解密,学者纷纷关注。从蒋公日记看,他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始,已非常推崇王阳明先生,尤其是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深为敬佩,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力学”主张。1949年,蒋介石兵败逃往台湾,不知何故,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有一件事,流传甚广,是说他改台北草山为阳明山的故事。比较可信的版本,仍是蒋介石当年侍卫赵秉钰先生的回忆。蒋介石原先住高雄寿山,不久转到台北草山,住草山宾馆。据说,蒋介石初上草山之时,曾问身边人,此山叫什么山,身边人说叫草山,蒋介石当即不悦。其实,他是很喜欢草山的,因为这个地方,很像他的家乡奉化。他唯一不满的是草山这个名字,“草山”,似有“落草为寇”之嫌。于是,他决定将草山改名阳明山,并亲书“阳明山”三个大字。

他的用意是清楚的,立志仿照当年王守仁先生贬谪贵州龙场的阳明洞悟道之举,期待东山再起。

蒋介石不仅自己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还叮嘱两个人要多看王阳明的书。一个人是软禁多年的张学良。在蒋介石的书信之中,曾要求张学良多多研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多看他的书,这一点,张学良先生后来亦有所论及。张学良先生毕其后半生,始终都在研究王阳明,他的研究成果、心得笔记,以及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史》的研究和野史之类的搜集,颇为丰富。这些弥足珍贵的财产,张学良后来都捐给了台湾东海大学的图书馆。另一个人就是蒋经国。比如,1968年4月15日,蒋经国59岁生日之际,蒋介石从日月潭寓所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有意思,特摘录片断如下:经儿:明日为你五十晋九诞辰,明年即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处相祝,时用怀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陆象山(九渊)与朱晦庵(熹)二先生学术同异之点,尤其对“无极而太极”之说不同之意见,尚未能获得结论,故不敢下断语,然以现在太空探测所得之经验解之,则太空乃无极之说近似也。今观正中书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编宋元学案导言,共为15则,约25页,如能先将此阅读研考,则宋代以来之儒学系统,可得其大概。此乃为研究中国文化来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基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所谓“先玄乎其大者”也。吾国王道之行,自不致有今日人类之悲运,而大陆同胞,更无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当急起直追,以补先哲之缺憾,则几矣。特书此以为尔寿也。

此封信参见于《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读完这封家信,只要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不会从中看出任何“*”的意思来。

如此等等,王阳明被人批判、然后被人遗忘,也是合乎逻辑的事情了。

不过,我小的时候,是读过《古文观止》的,其中,收有王守仁先生的三篇文章。这就是《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特别是名篇《瘗旅文》,充满激情,一气呵成,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撇开其他不说,单说王阳明先生去给那位素不相识的客死他乡的吏目收尸(“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亦足见其慈悲为怀之心,他是一个好人,似乎是不容争辩的。王阳明一生“立德、立言、立功”,他将其视为不朽之境界。他显然是做到了,亦无悔了。

明史说明嘉靖七年(1528年),“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他像一位终生奔波的旅人,最后病死在江西南安的客船之上,享年57。据说,他自知阳寿不长,想回到家乡去。临死之时,没有留下遗言,只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死后葬于今绍兴兰亭镇花街村鲜虾山南坡。据说,该墓地是王阳明先生生前亲择的。他为何不葬在余姚而选择绍兴,估计是同其先祖王羲之有关,兰亭是当年王羲之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王阳明晚年生活的地方。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亲书“名世真才”碑。不过,王阳明墓曾多次被毁,长期荒芜(1989年当地政府修复此墓)。人自有一死,然而王阳明的精神,却是不朽的。

诗曰为证:名世真才何处寻?心中自有王阳明。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徐世平   编辑: 石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