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约瑟看来,朱熹理学作为一种有机主义的哲学,它很可能通过莱布尼茨传入西方,而成为西方有机主义形成的重要材料;这也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怀特海的有机主义与朱熹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李约瑟说:“现代中国人如此热情地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地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但是,在我想象中,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说的,‘真是妙极了!这不就象我们自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来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23〕
3
李约瑟把朱熹理学说成是有机的自然主义,是现代有机自然主义的先导,并非仅仅是为了作一种哲学派别的界定,而且还是为了表明朱熹理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表明朱熹理学对于现代科学的意义。
朱熹深入研究过自然科学,且很有成就。胡道静先生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24〕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是肯定的。他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25〕并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26〕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27〕比西方早出400多年。
至于朱熹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前所述,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他还明确地说:“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28〕
不仅如此,由于朱熹理学将自然界与社会伦理道德综合成更高层次的宇宙有机体,探讨自然之理的科学活动与体认道德之理的道德活动已成为一致,作为为学成人起点的格物致知也包括格自然之物在内,包括科学研究在内,因此,朱熹理学实际上已经把科学融入了自身于一体。〔29〕
不可否认,朱熹理学在朱熹去世后被官方化以至于僵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消极作用,因而被看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30〕但是,被僵化、教条化的“朱熹理学”不能简单等同于朱熹理学本身。而且,即使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仍在诸多科学家实践与发展朱熹理学的过程中有所进展。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和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爱因斯坦认为,这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两大基础———但中国有发展至朱熹理学而趋于成熟的有机自然主义,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一度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当然,朱熹理学本身与科学的关系仍需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李约瑟将朱熹理学界定为有机自然主义,强调其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更多的还是为了说明朱熹理学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现代有机主义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意义。李约瑟说:“早期‘近代’自然科学根据一个机械的宇宙的假设取得胜利是可能的———也许这对他们还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知识的增长要求采纳一种其自然主义性质并不亚于原子唯物主义而却更为有机的哲学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就是达尔文、弗雷泽、巴斯德、弗洛伊德、施佩曼、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时代。当它到来时,人们发现一长串的哲学思想家已经为之准备好了道路———从怀特海上溯到恩格斯和黑格尔,又从黑格尔到莱布尼茨———那时候的灵感也许就完全不是欧洲的了。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31〕
诚然,现代科学进入了新的综合时代。当中国人热衷于西方科学传统时,西方人却从中国科学传统中发掘出能够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思想。当代著名科学家普里高津说:“我们已经走向一个新的综合,一个新的归纳,它将强调实验及定量表述的西方传统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这一观点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32〕李约瑟对朱熹科学思想的评析,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对于今天科学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自然主义,这为我们重新审视朱熹理学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与注释
〔1〕〔22〕〔23〕李约瑟:《四海之内》,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1、67、63-67页。
〔2〕〔3〕〔7〕〔8〕〔9〕〔11〕〔13〕〔14〕〔15〕〔16〕〔17〕〔18〕〔19〕〔20〕〔21〕〔28〕〔3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1、506-507、513、514、514、510、498、525、489、485、485-486、2、538、535、535、526-527、538页。
〔4〕〔5〕〔10〕《朱子语类》卷一。
〔6〕《孟子或问》卷三。
〔12〕《太极图说解》。
〔24〕胡道静:《朱子对沈括科学学说的钻研与发展》,《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25〕〔26〕李约瑟:《雪花晶体的最早观察》,《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27〕李约瑟:《中国对科学和技术的贡献》,《李约瑟文集》。
〔29〕乐爱国,高令印:《朱熹格物致知论的科学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0〕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2页。
〔32〕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