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分析一下《太极图说》的内容。
(一)关于《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
首先应当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是以《易传》为根据,是对《易传》的一种别出心裁的阐发。众所周知,《易传》是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后来又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太极图说》的基本依据是《易传》。如《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些话就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易》强调“变易”,就是《图说》所讲的“动”,《周易》讲“阴阳”,就是《图说》的“阴阳”。《周易》讲阴阳互动,即是《图说》的“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中从上到下的第二圈(水火匡廓,取坎填离)所示的黑白相杂符号,就是把《周易》八卦中的坎、离二卦变成圆形并相互联结,其在中线的左边表示离(火),右边表示坎(水)。《图说》又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是对《系辞》“生生之谓易”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另外,《图说》的最后又引用了《易传·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总之,《图说》从宇宙起源到人道的建立的整套宇宙模式的立论,可以说都是基于对《易传》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其次,《图说》也吸取了阴阳五行家关于宇宙起源论的一些思想资料。《图说》云:“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本金土。正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等语都是从五行说中接过来的。
最后,《图说》还吸取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这一概念。如《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和“无极之真”等。其中的“无极”成了他的宇宙起源论的主要范畴。“无极”一词,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个“无极”早在道教的《无极先天图》中就被使用并使之成为方士修炼的归宿点。此外,《图说》有“主静”、“无欲”等语,“无欲”一词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的“我无欲而民自朴”,“主静”一词出自《老子》第二十六章的“静为躁君”和第五十七章“不欲以静”。因此,《图说》中的“无极”这个概念和“无欲故静”这一命题,都是从道家与道教那里接过来的。
(二)关于《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发展理论
《太极图说》是一个言简意赅的宇宙发生发展论纲。其全文仅二百余字,后来却被奉为“有宋理学之宗祖”,因为它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论述宇宙发生、发展的著作,它对尔后儒家学说的更新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模式论是如何说明宇宙生成演化的。
据前人考证,现存的《太极图说》并不是周敦颐原著的全貌。这是因为,现存的图说是经过朱熹“校定”整理过的。在朱熹“校定”的《太极图说》出现以前,就有一个《太极图说》的旧本流行于世。据清初学者毛奇龄考证,这个旧本就是周敦颐的原本。朱熹“校定”此《图说》时,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他把旧本《图说》的第一句:“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无极而生太极”是说明“无极”为世界的总根源,“无极而太极”说明“太极”是世界的总根源。因为朱熹不承认“太极”之上还有“无极”,他按自己的观点把太极作为世界的总根源,同时又把太极解释为“理”,认为只有“理”才是世界的真正本源。经过他的修改,“无极”二字虽被保留下来,却变成了“太极”的修饰语,不再是生“太极”的宇宙最初根源了。朱熹解释说,“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这种解释显然是牵强附会,与周敦颐的原意不符。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根本就找不到一个“理”字,他的《图说》对“无极而太极”本来就有明确的解释。如其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本无极”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太极生于无极的观点。总之,在周敦颐看来,“无极”才是宇宙的最初根源,而朱熹却认为“太极”(理)就是宇宙的最初根源。朱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周敦颐,其目的是为自己的宇宙发生论张目。
以上说明了周敦颐主张宇宙最初根源为“无极”,下面探讨一下,这个“无极”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然后分析一下《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敦颐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无极”是宇宙的胚胎,是尚未分化成形的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材料。前面讲过“无极”一词出自《老子》“知其雄”章,在那里,老子把“无极”比作尚未散而为器的“朴”。后来的学者,如朱彝尊也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的“无极”是具有物质性的、混沌状态的天地万物之胚胎(其说见《周子全书》卷15、16)。
既然明确了《太极图说》中,作为宇宙最初根源的“太极”是物质性的,这就可以确定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唯物主义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再看看《太极图说》的宇宙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生成发展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极而生太极”
前面讲过,“无极”不是绝对的“无”,它是宇宙最初的原始状态,是具有物质性的,处于混饨的天地未分的万物之胚胎。是老子所说的“朴”或“无”。老子的“无”也不是绝对的空无,它是未散为“器”的“朴”,是宇宙未分为具体物象时的混沌状态,“太极则是由不具任何物象的物质“无极”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有了最初时空界限和含有分化机能的、具有运动和静止性能的有形物质。这就是《图说》讲的“太极……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是说,所谓“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太极”,说明具有变化机能和初具物态的“太极”,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
第二阶段:从“太极”到阴阳。
宇宙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从“太极”到阴阳。“太极”之中蕴含的动静机能,使之分化为阴阳。《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就是说,在“太极”的运动中产生了阳气,静止中产生了阴气。宇宙的原初物质发展到阴阳的阶段,不但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其根,于是便出现了天地之判分。这就是说,天地是在物质发展到分阴分阳的阶段上形成的。
第三阶段:从阴阳到五行。
宇宙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演化为“五行”(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即水火本金土)。《图说》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周敦颐认为,“五行”就是五气,因为它们和阴阳一样,也是气的一种形态。但这是比阴阳更为高级的物质形态,它们各自具有比阴阳更为具体的形态和性质,“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物质发展到“五行”阶段,出现了四季的变化,《图说》中的“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阶段:从“五行”的运动到万物化生。《图说》云:“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是说,由“无极”之真髓同阴阳五行中的精细成分巧妙凝合,就产生了天地之间的男女、牝牡、雌雄,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和五行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天地万物,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又是生生无穷的。
综上所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
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天地万物。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从宇宙的生成到人类的产生,都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思想。历史上许多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在讲宇宙自然的时候,能坚持唯物论,当他们一涉及到人类社会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滑入了二元论或唯心论。周敦颐则不是这样,他认为人类的化生同万物化生一样,也是由“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所成,人与万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所禀受的是“无极之真、二五之精”中最精华部分。他说。“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焉,神发知矣”(《图说》)人类具有高于万物的灵气和思维等特性,就是因为人得到了“无极之真”和“二五之精”中的最精华部分。
总之,周敦颐的宇宙生成发展论,自始至终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舒大刚
编辑:
石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