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为统一所付出的代价
2009年11月05日 18:0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共有评论0

21日,他在莱比锡大学向1000多名学生说,两个德意志国家都是“拥有主权的”。德国统一当然“首先与德国人有关”,但是邻国应该“关注他们的稳定”。显而易见,密特朗的东柏林之行的目的在于稳住东德政权,延缓统一进程。

这一招在当时多少有些惊世骇俗,这是法国公开表示出的最强烈的反对两德统一的举动,西德舆论指责法国在背后向西德捅了一刀。但密特朗东德之行的象征意义还是大于实质性意义,毕竟在二战后法国作为二等国家,已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无法左右德国的统一进程了,而且东德存亡的关键不在法国的掌握中。

苏联衰败,有心无力

面对德国的统一进程,为了照顾法德特殊关系,密特朗表面上慷慨大方,实际上力图延缓这一进程。法国企图借助各种国际力量对西德进行牵制,密特朗首先迅速想到了借苏制德的老路。密特朗狐假虎威,借苏联威胁德国人说,“就我个人而论,我从思想上、政治上一点儿也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是,“俄国人在战略上、历史上和地缘政治上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

这些利益使得他们眼前不可能考虑德国统一问题”。他暗示,如果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问题上让步,他就可能被军事政变所推翻,苏联的将军们会来东柏林恢复秩序。他在同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谈话中透露,戈尔巴乔夫曾对他说过,“宣布德国重新统一之日,就是一纸简短公报宣布某一位元帅对我取而代之的时候。”一语成谶,这在1991年8月19日的政变中得到了验证。

1989年11月28日.德国总理科尔总理事先不与盟国磋商突然提出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这一举动使密特朗极为恼怒。密特朗于l 2月6日匆匆飞往基辅,与戈尔巴乔夫进行工作会晤,协调两国对德国统一的立场。

戈尔巴乔夫强调,当前欧洲的现实已为赫尔辛基欧安会协议所确认。两个德国都是主权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东欧发生的变化并未改变这一现实。密特朗也表示,“两个德意志主权国家”应当原封不动地存在下去。双方一致认为,现在谈论德国统一向“为时过早”。

戈尔巴乔夫对密特朗表示,“德国问题应该在统一欧洲进程的框架内加以考虑,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这样会保障欧洲免遭一切大动乱,避免发生动荡。只有这样,德国问题的本身才可以找到一种更为正确的解决途径。

人为的加速统一进程应该被排除在外。”戈尔巴乔夫力促法国对德国的统一采取强烈的反对立场,而这种反对立场正是密特朗所期望于苏联的。两个人各怀鬼胎,都不想得罪西德,都想把对方推到反对德国统一的最前线去,为本国争取外交回旋的空间。密特朗后来抱怨道,戈尔巴乔夫当面劝说他顶住西德和美国的压力,一转眼,为了几个马克和美元就把法国给抛弃了。

戈尔巴乔夫此人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属于绝对的另类,他曾经宣称,他的政治哲学是,“必须把整个社会、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而不是某一个阶级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要承认世界范围的全人类利益高于个别一些国家的利益”。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戈尔巴乔夫把德国的统一问题看作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事关苏联地缘政治利益的国家战略问题。他还提出,“一个国家的安全不能建筑在其它国家的不安全上,要继续和平变革的路线,让每个国家自己决定它们的方向”。正如均势外交大师梅特涅所言,“保卫人类和平这一类的高调从来没有产生过什么实际行动。”

戈尔巴乔夫果然就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和“保卫人类和平”这种高调而没有在两德统一的进程中有过什么主动性和实质性的行动,完全是被科尔和布什牵着鼻子走。最终戈尔巴乔夫不仅坐视德国统一,东欧势力范围崩溃,而且连他本身的权力根基也被一场政变(这场政变或多或少与德国统一有关)摧毁,随后导致了二十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地震——苏联的解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寒秋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