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房改带来百姓居家之变
2008年10月22日 10:15网络报 】 【打印

顾云昌表示,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大大释放了城市居民长期被压抑的住房需求,原来一直等待福利分房的职工都转向了商品房,加快了我国以房地产开发业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发展步伐,而群众的居住条件也相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房地产业,炒房的巨大利润让投资者们蜂拥而至,房价也随之飞速上升,房价的非理性上涨,让众多老百姓再一次望房兴叹。

2007年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住宅与建筑科技展览会上,一位戴着“房奴”二字枷锁的特殊参观者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个建筑师出身的梁克刚也成了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同为房奴的彭先生告诉记者,高房价催生下的房奴们为加入有房一族行列,付出了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的代价,再也不敢轻易炒老板的鱿鱼,放弃了娱乐、旅游,天天盯着银行是否涨息,一有风吹草动便提心吊胆,担心生病、失业……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我2002年在北京通州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从姐姐和朋友那里东拼西凑了首付款,自己目前月薪在5000元左右,每个月除去2000元左右的房贷,没剩下多少钱,以前的休闲娱乐基本上都没有了,满脑子都是挣钱,和爱人结婚都两年了,也没能好好出去旅游过。”

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但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仅仅8年时间,就增加了近80倍,而与之伴随的是越来越壮大的房奴队伍。

泡沫——房地产非理性发展之痛

任何一项改革,都难以达到绝对的完美。我国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巨大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囤地、扩张,商品房供给中高档豪华住宅过多,中低价位普通住宅偏少,房地产业脱离1998年房改方案中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供给模式的初衷,城市地价重构和整个城市房价的高涨严重超越了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力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投下了阴影。

而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的泡沫事件,成为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短短几年时间,总人数不过160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8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只有少数是真正在盖房子,而大部分人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这个“花”就是地皮。

据相关资料显示,1992年海南省的房地产投资额高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0%,仅海口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多达800万平方米,而相应的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一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一亩,短短一年时间竟涨了好几十倍。

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海南地价的疯狂飙升,使越来越多投资者怀揣着金钱与发财梦来此一搏。土地成了他们的摇钱树,不择手段拿地成了他们发财的制胜法宝。由于投机性需求已经占到了市场的70%以上,一些房子甚至还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就已经被转了好几道手。

然而,游戏终归是游戏,泡沫终究要破灭。聪明者选择提前抽身,离开这场游戏,而其他一些意犹未尽者仍在侥幸等待着在鼓槌停下来之前将“花”传给下一位。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