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点钱就换成美元或欧元
我是乘飞机从意大利前往塞尔维亚的。到贝尔格莱德机场之后,贝尔格莱德大学历史系的D教授开车来接我。
上车之后,我发现他的车很旧,就冒昧地问了一句:“您这部车是什么时候买的?”他告诉我,车是25年前买的。原苏东地区的许多国家不像中国,汽车没有报废一说,只要能动,只要你愿意开,就可以上路。
后来,仔细想一想,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25年前就有小汽车了,中国教授那时恐怕连想都不敢想。25年前的D教授若是碰见像我这样的中国教授,一定是牛气冲天。可是,在中国人普遍都可以买新车的现在,他仍然开着这辆该响的地方不响、不该响的地方到处都响的旧车。
在后来的交谈中,D教授还告诉我,上个世纪80年代,南斯拉夫的生活水平甚至比意大利还高。当时,他每月的工资已达1500美元,可以到任何国家旅行,学生出国留学也很容易。但自打南斯拉夫解体以来,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十分厉害,他的月工资一度只相当于两欧元。如今,情况虽然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他每月的工资仍然只有1000美元左右。
在如今的贝尔格莱德,一张公交车票合5元人民币,一杯可乐在咖啡馆卖14至15元人民币---这些对塞尔维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不是便宜的价格。
塞尔维亚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银行多、ATM机多和外汇兑换点多。但这些并不表明塞尔维亚的金融业发达,而是因为银行多是西欧国家的,民众对本国货币(第纳尔)的稳定性缺乏信心,有一点钱赶紧换成美元或欧元存进银行,盯着汇率随用随取随换。
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和整体实力下降,塞尔维亚与俄乌白三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近20年来城市面貌改观不大,基础设施比较破旧。
贝尔格莱德很少有新建的高楼,城中心1999年被北约空袭毁坏的建筑依旧矗立在那里,绝大多数既没有被拆除也被没有修复。我原以为塞尔维亚政府是故意留下来作“爱国主义教育”之用,但D教授告诉我,保留不动的原因其实是“政府没有钱”。
另外,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市内交通工具也都很破旧。贝尔格莱德市里的地下人行通道不少,许多也带上下电梯,但没有地铁将它们连结起来,原因同样是政府没钱。
我从贝尔格莱德去索菲亚时乘坐的是塞尔维亚的“国际列车”。虽然号称是“国际列车”,它只有两节车龄至少有20年的车厢,尽管豪华风韵犹存,但已非常破旧了。铁路也很糟糕,450公里的路程足足行驶了11个小时。在列车行驶的时候,废弃的厂房时常可见。
“铁托食谱”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物质上的反差,今天的塞尔维亚人特别怀念铁托和铁托时代。
在与塞尔维亚学者和民众的交流中,我感到,他们都非常怀念铁托,都认为铁托时代是一个黄金般的岁月,民众活得非常有尊严。
与俄乌白到处都可以看到列宁像不同,在塞尔维亚的大小城市里,铁托的雕像并不多。除了在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附近有一尊铁托戎装背手思考的全身雕像之外,其他地方几乎都没有,但是,行走在塞尔维亚,你可以感到铁托仍然活在许多塞尔维亚人的心中。
比如,贝尔格莱德市中心书店特别多,几乎在每一家书店你都可以找到铁托的书和有关铁托的书。尤其是铁托的传记,几乎每年都有新出版的,而且篇幅都很大。在一家书店里,我还发现了一本名为“铁托食谱”的书,描述之细致令人惊叹。
相比之下,塞尔维亚人不太喜欢米洛舍维奇。至于原因,塞尔维亚的学者告诉我,米洛舍维奇在南斯拉夫解体时承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南斯拉夫,可事实是,塞尔维亚不仅经济发展不好,而且在被北约轰炸之后版图进一步变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孔寒冰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