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元老板垣退助:日本立宪政治的催生者
2009年08月10日 14:31书摘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大喊"国贼"而刺杀板垣的凶汉,是28岁的小学教员相原尚褧,他是爱知县士族出身,喜好内外历史,欣慕文天祥,事亲至为孝顺,立志勤王报国,深信板垣国贼之说不疑。当时,日本全国对板垣的看法,一方面有视其为自由民权的尊者,另一方面有视其为破坏国体的共和党头目,真是毁誉参半。而此刺客,即认为自由民权之徒,都是背君命叛国,急进过激不忠不臣之人,而为日本帝国必须诛戮自由党的贼魁板垣。他给其双亲的遗书上说:"兹者儿勤王之志难遏,而诛国贼板垣退助,然上犯国家大法,下不能孝养双亲,不孝之罪实无以辞。但儿屡次使大人忧劳,有此不孝之子诚不如无。儿涕泣顿首。"

板垣遇刺的消息,是当时日本政界的一大新闻,于是各报争相报道板垣遭难的模样。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效果,各报绘声绘影,加以渲染,其中有一节描写板垣当时睥睨刺客而叫"板垣虽死自由不死"的话。其后,经过反复的传播,此一遇难剧发挥了很高的戏剧效果,"板垣虽死自由不死",就成为日本国内所传诵的名言。但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经过记者润色而成的。有一说谓此一名言并非板垣"睥睨"刺客而叫的,而是板垣倒在病床上时,为制止骚乱的门生而说的。又有一说谓该名言并非板垣亲身叫的,而是侍于其侧的门生内藤鲁一所叫的,内藤以为总理叫出这种话,更能收到宣传的效果。无论如何,"板垣虽死自由不死"就成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史的名谚鹤见俊辅等:《日本之百年》第9卷,8995页,筑摩书房,1967年。又前引戴季陶:《日本论》,将"板垣死すと自由は死せ"译为"板垣不死自由不死"(42页),此应译为"板垣虽死自由不死"。此错误究是排版的错误还是戴先生的笔误,不得而知,但应更正。

自由板垣遭难的第二天,参议山县有朋即将此事奏上明治天皇,故朝廷就派遣敕使慰问,并传达圣旨,颁赐金三百元。自由党员之中,有人以为刺客是藩阀政府所嗾使,所以敕使的派遣是政府的安抚政策,总理应该坚决谢辞。然而,板垣一闻敕使前来,即从床上抬起痛手正襟危坐,对其党员说:"事达圣闻,皇恩及于微臣,何能谢辞!"这时板垣落泪两行,表示至忠至诚的心意,于是聚集在板垣周围的党员,见其勤王的神态,无言地一个一个走散了。

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可分为"上流的民权说"和"下流的民权说"。板垣退助等主流派,从组织爱国公党时即主张"士族、豪农、豪商" 才有参政权,故属于"上流的民权说"。相对地,大井宪太郎等从当初就主张普选制,全国人民都有参政权,故属于"下流的民权说"。由于自由党的成立,自由民权运动从士族层的政治运动脱皮,加入了豪农和手工业工厂主的阶层,甚至中农或贫农的阶层,而有国民运动的形态。但是不久,板垣等主流派开始与官僚派妥协,而"下流的民权说"也就趋向社会主义运动了。

板垣遇刺的1882年秋季,这位自由党的总理,就传说被政府收买,以政府的资金出国游历西洋,当时自由党党员及舆论,对其出国经费的来源加以责难。板垣不在乎党员们的反对,出国漫游,与当时在欧洲考察宪政的伊藤博文和西园寺公望交换草拟大日本帝国宪法的意见。

这时下流民权论者,在国内发动反政府运动,如福岛事件,高田事件,加波山事件、大阪事件等,不断地兴起打倒藩阀政府的气焰。政府方面也就以谗谤律、集会条例,出版条例,来加强言论集会等自由的取缔和限制,而形成政党受难的时代。板垣从欧洲游历回国后,即倡言解散自由党。板垣在其解党演说上,引用汉朝老将军马援,跨马鞍上盻顾,以示其犹可用的故事,以喻他本人如此尽言论、劳心思、荡尽财产,伤害身体,而未尝屈挠,尚能骑马健在。然而他接着说:"死生无常,旦夕不可测,强健如余者,又何足为赖,人云死而后已,若余不幸而死,乞诸位将我坟墓,湮没于秋草茫茫里。"前引《自由党史》,下卷,287289页。自由党的生命,仅三载即结束,板垣随后渡海归卧故里高知。

拜受伯爵

自由党宣布解散后,自由民权运动并没有消沉,反而日趋激烈,民权各党派即兴起反政府统一运动的趋势。随着民权派的"大同团结运动"的高涨,板垣也就不甘寂寞,于1887年到大阪,参加全国有志者大恳亲会。政府为抑压及分裂此运动,于同年5月9日授伯爵给板垣退助、大隈重信、后藤象二郎、胜安房等维新的功臣。在主倡自由民权的板垣授爵的消息传开以后,旧自由党的人士之间,纷纷发出应该固辞授爵的议论,连《国民之友》杂志的主办人德富苏峰,也发表一篇《授爵谏止》的文章,加以反对。因为贵族制度和主张平民主义或四民平等的自由民权精神相违背。板垣虽然感泣圣恩,但也呈上《辞爵表》。

板垣的《辞爵表》奏上明治天皇后,天皇再度传达圣旨,谕其接受伯爵作为其维新勋劳的赏赐。于是,板垣陷于进退两难的苦境,一是其忠君爱国之情唯恐背悖圣恩,一是接受荣爵将违反其平生所倡导的自由民权主义,因此为之寝食不安。这时,旧自由党员频频迫其辞爵,而政府当局也暗示如果板垣再拜辞则视为背悖敕令的"朝敌"。板垣终于在7月15日,呈奉《拜受书》,于是这位自由民权论的首脑就成为伯爵了。

板垣自此以后,开始高倡"一代华族论",在其遗书上也写上:"为了贯彻生前的主张,决不申请袭爵",但无论如何,这与他平生所主张的撤废特权阶级的思想,有点抵触,民权派的激进之士也就逐渐离开他而去。

民权派的大同团结运动分裂后的1889年,板垣上京企图调停各党派的政治结合,以备翌年的国会开设,但是并不如意而没有什么结果。板垣不得已,于 1890年再行组织爱国公党,自任为会长,旋与其他小党派合流,组织"立宪自由党",与大隈重信所率领的"立宪改进党"并立,成为日本的两大政党。

立宪自由党的纲领有下列三条:一、保皇室之尊荣,期民权之扩张。

二、内治少干涉之政略,外交期对等之条约。

三、举代议政体之实,期政党内阁之成立。立宪自由党在第二年(1891年)的大阪会议,改称为"自由党",并再推板垣为其总理。但在 1896年4月,板垣脱离自由党,和第二次伊藤内阁提携,就任内务大臣的职位。因为当时日本尚没有政党内阁的先例,维新以来都是藩阀官僚否定政党的超然内阁,板垣身为政党的一员而加入内阁,必然引起官僚保守派的反对,故板垣任官时,同时宣布脱离自由党,以示其不偏不党以尽职责。

不久,伊藤内阁的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因病辞职,而伊藤博文想任用立宪改进党的首领大隈重信为外相时,内相板垣认为要起用现内阁的反对党领袖为阁员是违反宪政的本义,而加以猛烈的反对,于是阁内意见的统一破坏,8月31日第二次伊藤内阁总辞职,板垣也回归自由党,再当自由党总理。

日本最初的政党内阁

自从1890年开设帝国议会以来,自由党和改进党合并议席即可以控制议会的过半数,但是两党始终互相攻击,不肯相让,以致不能打倒藩阀官僚的专权。1898年6月10日,自由党和进步党第一次合作,在帝国议会否决政府提出的地租增征案,而面临议会解散的局面。这时板垣认为时机到来,即与进步党党魁大隈商谈妥协,将自由党和进步党二党结合,在6月22日组织"宪政党",其联合决议书说:"为期宪政之完成,有同一希望之党派相结合,组织一大政党,进一步努力以达其目的。"

这时,在政府拥有最高地位的伊藤博文,眼看政党政治是时代潮流,即向天皇推荐板垣和大隈二人组织宪政党内阁。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政党内阁,由大隈任总理大臣兼外务大臣,板垣任内务大臣。

自由党和进步党的联合,只是夺取政权的一时妥协之策,当政以后两党即开始轧轹,产生内讧,终于瓦解分裂,自由党派另组"宪政党",而进步党派自称"宪政本党",于是日本最初的政党内阁,仅四个月即崩溃了。

藩阀官僚的实力派伊藤博文,曾经游学欧美考察宪政,并倾心起草明治宪法,制定内阁制度,枢密院、华族令等,故在帝国宪法发布后,认为日本已经是实行立宪政治的时期,而亲自计划藩阀的政党化,于1900年组织"政友会",自任为总裁。板垣退助所率领的宪政党(即旧自由党),于是宣布解散,拥立伊藤为党魁,加入政友会,和官僚派合流。其后的日本的政党史,不再是民权派与官僚派抗争的历史,而是政党和官僚不断妥协的历史。旧自由党的实权也转移到星亨的手中,板垣于是从政界引退,从事社会运动,其后殁于1919年,享年83岁。

(本文摘自:《宪政人物》  应奇/主编  本文作者:许介鳞  出版:吉林出版集团)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许介鳞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