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其人,可说尽人皆知,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但是,他的出身经历如何?怎么会被派往小站练兵?还须稍作补叙。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项城县一个官僚地方家庭,故人称袁项城。他字慰庭,故当上军阀头子以后,人称袁慰帅。袁世凯的祖辈父辈,都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中过科举,任过官职。尤其叔祖袁甲三,为道光进士,镇压捻军起家,后官至漕运总督、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与曾国藩、李鸿章过从甚密。其长子袁保恒、次子袁保龄都曾任清朝大官。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生有二子。长子袁保中,次子袁保庆。袁世凯是袁保中第四子,因叔父袁保庆无子,袁世凯便在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亦跟随左右,他对读书毫无兴趣和资分,却乐于听取那些治国的经验之谈。后养父生父相继死去,又跟随叔父袁保恒、袁保龄,学会不少官场本领。
袁世凯两度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于是,1881年5月,袁世凯到山东登州,投靠袁保庆的结拜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以他为故人之子,仍希望他走科举举士的正路,延请名士张謇作他的老师。张謇对袁世凯要求十分严格,经常毫不客气地指摘其文章过失。久之,袁世凯非常痛苦,乃向张謇开诚布公,表示自己从戎决心已定,如果非要继续科举,则宁可出走。张謇便劝说吴长庆授袁以武职,袁因此而崭露头角,且一发不可收拾。
袁世凯对老师张謇还有一段故事:起初袁世凯对张謇十分恭敬,来往通信一概称“夫子大人函丈”;他升任大清国山东巡抚后,致书时改为“季直先生阁下”;到官居直隶总督后,煊赫一时,致书竟称“季直我兄”。张謇怫然不悦,作书以答曰:“夫人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袁世凯深感惭愧,乃托言秘书所为,此后称“夫子”如故。
1882年8月,清朝的“藩属”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清政府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袁世凯亦随行,并立有战功,开始崭露头角。袁世凯领兵,军纪甚明。曾有大清兵士数人强入民居吸食鸦片,袁世凯按律斩之,以头示众,并严厉声明:“效尤者视此!”各营兵卒大哗,秘密集议,都认为烟瘾很深,不吸食则不能服役,不然就请给资遣散。
袁世凯闻讯,即备好刀索等候,请愿兵卒进来一个就杀一个,其余皆畏死,不复敢来。吴长庆问道:“您果能一一执而杀之否?”袁世凯答道:“示威必不敢前,示怯必蜂拥至。若果全体俱来,也要尽数绑了,按名刑讯,承认有瘾者杀无赦,不承认者宽恕之。仅须杀一二人,余者必不敢承认!”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吴长庆调回国内,李鸿章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同年12月,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感到事态严重,不待清廷回音,率兵平息了政变,再次立功。次年,26岁的袁世凯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袁世凯驻军朝鲜十二年,纵横捭阖,雷厉风行,有古代名将傅介子、班超的风采。尤可称道的是,他在朝鲜多次粉碎日本的阴谋,日本人恨他入骨,一度要刺杀他。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自己的成就,他深知军队在国家政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掌握军事实力是取得权势的捷径,他早就想亲自统领一支军队,作为自己建立功业的资本。
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军队战败,袁世凯本人也从朝鲜逃回北京。适逢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袁世凯亦积极鼓吹,多次上书朝廷,提出练兵计划,逐渐获得“知兵”的美誉。同时,袁世凯亦积极利用袁甲三和袁保恒的关系,在北京广交诸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及翁同和 、荣禄等权贵,争取支持。终于皇帝下谕,袁世凯接替在天津小站编练“定武军”、成绩不甚显著的胡燏棻。
相关阅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陈贤庆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