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铁血强宋(8)
2009年02月24日 14:39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虽然众多契丹贵族包括他的弟弟、子侄们没有按常理得到分封成为独立自主的部落领主,非常不满,纷纷反抗,却都被他所镇压,草原上第一个文明帝国的建立已成不可阻挡的趋势。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废弃“可汗”称号,即皇帝位,契丹帝国正式诞生了!契丹帝国废除了其传统的夷离堇制度(即部落领主议会制),继而打破了门阀家族的隔阂。我们现在读史会看到契丹帝国的官员中耶律和萧这两个姓的人特别多,但他们并不是亲戚,整个帝国的契丹人都姓耶律,奚人都姓萧,只是同民族关系而已。这是蒙古草原上第一个不实施分封领主制度的中央集权帝国,是第一个全民共属于同一位皇帝而不分属于各自部族领主的政权结构。或许当时的汉民族还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对的不再是未开化的游牧部落,而将是一个和自己的国家体制、社会形态几乎一模一样的强大帝国!

很快,塞外的草原上开始出现农田,继而出现了城市,当中原还处于混乱纷争的血海之中时,一个类似于汉唐帝国的文明国度已经在蒙古草原上悄然兴起。相比之下,中原汉区仍处于五代十国的水深火热之中,实力武将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幕幕篡位称帝的悲喜剧交迭上演,人民在战火中痛苦的呻吟,却又找不到方向。汉唐帝国的天威似乎正在淡去,而北方草原、西域、阿拉伯世界甚至欧洲都感受到了契丹帝国的文明影响力,以至于很多西方民族都将契丹帝国误认为就是传说中的中华帝国,俄语等斯拉夫语系至今还将中国称之为“Kitaia”,很显然这正是将契丹当作了正统中华的一个佐证。

是的,这个悄然崛起的帝国确实已经隐隐有取代传统汉唐帝国的趋势。

辽太宗收取幽云十六州后,汉文明中的先进成分更以极快的速度输入到契丹帝国的体内。为了治理汉区,辽太宗仿汉制设立了枢密院,随后又扩展到契丹本部,最后形成了南北两府制度。南北两府本不是地理概念,契丹帝国的皇位坐东朝西,群臣分列南北,所以称南北两面,这和汉族的东西班、左右丞是一个意思。两府设立宰相、枢密使、直学士、都承旨、林牙等官员分别管理。随后又将最大的迭剌部分为五院、六院两部,亦称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与奚、乙室两个大部落一同设置了王府,即所谓的契丹四大王府。又为品、乌古等49个小部落设置了节度使司,并以朝廷委派的祥稳作为最高领导,各部落军政大权均归口于南北两府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南北两府的最高领导是皇帝直接委任的宰相,而不由草原上传统的世袭和选举产生,宰相不再是部落首领,而只是国家委派的官员。而南北两府分权,也避免了汉、晋的丞相总揽大权,容易架空皇帝的弊端。

顺便说一下,“宰相”这个词是中国历史上用于对高级文官的尊称,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享用这个称呼的可以是秦、汉、晋的丞相、大司徒;隋、唐的中书令、尚书令、纳言;宋、元的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清代的军机大臣。总之从来没有一个名叫“宰相”的正式官职,恰恰只有契丹帝国,才有这么几个名叫“宰相”的官职。在朝堂上,皇帝和南面官身穿汉服,皇后和北面官身穿胡服(皇帝似乎更汉化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是四时捺钵制,即皇帝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在四个气候适宜的行宫居住,顺便打点猎。宋人对此非常理解,认为这和我们春耕秋收一样,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并不是游牧习气的残余。

通过这套官制,契丹帝国牢牢掌握了契丹本部、奚部、乙室部和汉族、渤海族的军政大权,这几个民族都成为了融入契丹帝国的本部,而不再是独立的部落。

宋太宗   宋朝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黄如一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