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前门大街
1940年的前门大街
清末时期的大栅栏
前门的前世今“生”
大栅栏在北京历史上是繁华的商业娱乐中心,过去人们以“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的美誉来称赞大栅栏。“大栅栏”最初并不称此名,而是叫廊房四条,附近还有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在《明北京城图》上标的就是“廊房四条”,而到了《乾隆京城全图》的时候,上面标的名称才改成了“大栅栏”。
大栅栏的设置在明代就有了,明孝宗弘治元年就下令在北京城内大街曲巷设立栅栏,并派士兵把守,以防盗贼。到了清代,这里已成为主要的商业中心,因为买卖多,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止盗贼,栅栏建得比其他地方都大,也都好看,所以才叫“大栅栏”。大栅栏成了商业中心以后,一些著名的老字号相继开设于此。当时最好的大商家全都汇聚于此,那时候外地的老字号要来北京开店,首选大栅栏。就算进不了大栅栏,起码也要进前门大街。当年的谦祥益想方设法想进入大栅栏,最终也没有得偿所愿。只能“凑合”着在前门大街落了户。
明代即有已开业的六必居酱园;清代康熙年间开业的著名国药店同仁堂;嘉庆年间开业的马聚元帽店、内联升鞋店,以及后来拥有四个门面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绸缎皮货庄等。
吃喝有长盛魁干果店、张一元文记茶庄、厚德福饭庄、全聚德等;娱乐则有庆乐园、三庆园、广德楼等。这里还有民国初年开业的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电影院。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这里上映的。
大栅栏街区至今保存着明末清初“三纵九横”的格局,“三纵”指的是煤市街、珠宝市街以及粮食店街;“九横”指的是大栅栏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大栅栏值得逛,还因为它始终保持着老商业街的风貌,历史遗存下的街巷是古香古色的建筑,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
明朝中叶,时兴“夜禁”,一到晚上,上千条胡同、街巷就用铁栅栏关起来。派兵把守,行人不能再随便出入。但由于京城的文武大员五更早朝,栅栏需要天天“专启”,颇为麻烦;经商、夜间娱乐、交通运输,过一道道栅栏,也挺费事;特别是街巷里开茶馆、戏院、妓院的,常常闹腾到半夜,栅栏的存在就更显得多余,因此这些栅栏到清同治年间便名存实亡了。
而大栅栏街的栅栏却到了1922年还安然健在。这是因为大栅栏是商业区、娱乐区,官家虽不派兵把守,商人们为了保护个人的利益,自己仍出钱雇镖局镇守,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栅栏名出在商上。这是条老街,老到打元代起就是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之地。那时它的繁华是因处在丽正门关厢之地。清兵入关进北京后,多尔衮下令在内城的汉人一律迁到正阳门之外的外城,内城不准设会馆、戏楼、妓院,许多店铺被强迫着迁到南城。这样店铺、酒楼、茶肆、摊贩小商,就在正阳门外蜂攒蚊聚,把这里闹成了气候。
这片商区地域很广,正阳门、箭楼之间的瓮城里曾有的荷包巷、帽巷、南河沿、打磨厂、廊坊头条、二条、鲜鱼口、大栅栏等街巷,都是街市摊贩密集区。而大栅栏里和大栅栏周围的不少老字号、老招牌,也历经几十年几百年不倒。
如今街两旁的门脸不少经过重新装修或布局,过去的老字号依在,街上的人也一如既往地拥挤。瑞蚨祥没变样;张一元茶庄换了门脸;内联升鞋店橱窗里展示的是鞋文化系列,三个师傅摆着个鞋摊,现场表演布鞋制作;同仁堂药店的店面早已扩大,三层古香古色的大楼在街中十分抢眼;老瑞蚨祥绸缎庄在街中残留了一面有门无店的铺面墙和老门联、题记之类的东西,似纪念碑,又似舞台布景。
在此之后,前门大栅栏日渐势弱,缘自三次冲击:第一次是1956年公私合营,不少老字号被“统掉了”;第二次是在“文革”中,老字号的生产经营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老字号在西方先进经营理念和多种业态的冲击下,遭到了第三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打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