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说“牛”(图)
2009年01月25日 12:34中国经济网 】 【打印

我们再来说说“牲”。“牲”和祭祀有关,《说文》说:“牲,牛完全。从牛,生声。”“牲”指的是用来祭祀的全牛。牛是古代最主要的祭祀品,献祭时必须肢体完备。《谷梁传.哀公元年》提到:“全曰牲,伤曰牛。”只有全身无损的牛才可以叫做“牲”。《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可以看到,郊祭所用的牛只因为嘴巴受了点伤,就被弃用,要重新占卜,找个吉日,挑选新牛,作为新的“牲”。又《左传.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把郊牛的角咬损了,这牛也得弃用。所以,古代的人会在牛角上绑一块横木,一方面防止牛用角撞人,一方面也怕牛角被撞坏了,不好用于祭祀。

“牲”字由全牛,又引申为牲畜的通称。所谓“牲畜”,“牲”和“畜”又有不同。《周礼.庖人》注云:“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平日豢养着的牲口称为「畜」,到祭祀时才改名叫“牲”。周代有一种官职叫“牛人”,就专门负责帮国家养牛,以备祭祀之用。

甲骨文有一个“”字,外面是一重栏圈,里面养着一头牛,有时是一头羊,这就是今天的“牢”

字。“牢”,原本指关养牛羊的栏圈,后来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牛羊养在牢中,就是为了祭祀之用。郑玄说:“礼将祭祀,必先择牲,系于牢而刍之。”为祭祀而养的牲畜也称为“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齐备,称为“太牢”,只有羊、猪二牲,就叫“少牢”。“太牢”比“少牢”高级,可见在古代的祭祀中,牛比羊更重要。

古代祭祀,不但要求祭祀所用的牛要完好无损,还要求毛色纯一。《尚书.微子》云:“今殷民乃攘窃神只之牺摇牲”,传曰:“色纯曰牺,体完曰摇,牛、羊、豚曰牲”。“牺”、“摇”、“牲”都是祭祀品,都从“牛”字旁。“牺”指的是纯色的牲畜,《曲礼》提到天子以“牺牛”祭祀,“牺牛”即纯色牛,天子祭祀必用纯色。后世“牺”、“牲”二字合成一词,“牺牲”本来是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既纯洁又神圣,后来引申为为公家付出生命或财产,也有褒义。“摇”和“牲”差不多,都是肢体齐全的牲畜。《说文》又说:“摇,牛纯色”,因此,“摇”也指纯色的牛。

古人注重牛的毛色,一些从“牛”的字,都和颜色有关。像前面提到的“物”字,王国维先生就认为“物”的本义并不是许慎所说的“万物”,而是杂色牛。“物”字右边的“勿”是个象形字,像旗杆上有三条飘带之形,本来指杂色的旗帜。“物”由“牛”和“勿”组成,是个会意字,指的就是杂色的牛。又如“”,指毛色斑驳有如星点的牛;“荦”,指色杂不纯的牛;“謁”,指黑白相混的杂毛牛;“趇”,指黄毛黑唇的牛;“騨”,指黄白色的牛。

在前人的眼中,牛因其大,故足以作为万物的代表;牛全纯以祭,因而具有圣洁的意味。在古代,祭祀和战争都是国家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牛”字以及“牛”字旁的字,与“大”、与“祀”都有密切关系,与“戎”却没什么关系。新的一年是牛年,我们不妨以“牛”字为勉,求大、求全、求纯;至于“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更是世人的共同心声。

(原载香港《文汇报》,本文及图片由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祭祀   说文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洪若震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