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的三体《尚书》石刻
如何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从今年7月份到现在,这些教授都放弃了周末和假期休息,对这些竹简进行抢救性的工作,现在他们确实非常劳累了,非常需要休息。”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昨天向早报记者介绍,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工作,至10月初,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才基本完成,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以后在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对于陆续新的发现,学校将会及时向社会公布。
据介绍,清华收藏的这批珍贵竹简是今年7月由校友捐赠的。到校时部分已经发生菌害霉变,清华入藏后迅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研究人员放弃周末和假期休息,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保护住了这些珍贵的竹简。
清华大学还专门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由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出任中心主任,并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表示,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学校将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竹简文字大多精整清晰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
“清华简”的形制多种多样,最长的有46厘米,是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文字大多精整,很少潦草,多数至今非常清晰。李学勤介绍,清华简有的还有鲜红的格线,所用颜料是不是朱砂,有待分析。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
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均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东方早报》 记者 吴玉蓉 石剑峰)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