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铭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教训
2008年09月09日 09:39北京日报 】 【打印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失误,造成过严重后果,这一历史教训应当永远铭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成改革开放伟大局面的一个重大转折——

一九七八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功绩之一,就是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

对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的曲折认识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也标志着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这是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到中共八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如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中共八大强调了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在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但是,1956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波匈事件”,特别是1957年中国出现“右派进攻”事件之后,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开始出现了波折。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讨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会上虽有较大争论,但毛泽东在会上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后,毛泽东的意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再次强调阶级斗争,1969年中共九大确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但是在这期间,党内不少同志对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在逆境中的党内著名理论家张闻天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张闻天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周恩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了艰难的努力。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当时党内的“左”的错误进行了长期的艰难斗争。在1966年中央讨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时,周就为维护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与林彪和江青集团进行了较量,他在与陶铸商量后,提出了“不要把运动和生产对立起来”等主张。在“文革”期间,周恩来始终抓紧全国的工农业生产,针对当时干部不敢抓生产的实际情况,他鼓励各级干部理直气壮地抓生产、抓业务;同时,又对各种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行为进行了顽强的抵制和斗争,防止了国民经济的崩溃,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1975年身患重病的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向世界宣布:“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说,周恩来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做到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