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富之年成堆金子落脚下
没有考取秀才的朱昌琳,27岁时,在藩府坪(今黄兴路步行商业街中心的黄兴广场)唐荫云家教书,大约是教教小学生,一年薪金为钱32串,唐荫云曾任云南藩司(如果巡抚相当于今天的省委书记,藩司就是省长)。
1925年长沙《大公报》记载说:“唐(荫云)家,广有田地,是年新谷生芽,佃户多以芽谷送租,价极廉,只卖500钱一石,无人承受。有人劝朱(昌琳)囤之。维时,朱(昌琳)父在草潮门开一小碓坊”。朱昌琳到潮宗街与父亲朱玉堂商量。朱玉堂“以无钱未允”。朱昌琳转告他的东家唐荫云。唐荫云笑着说:“只要先生承受,明年卖出后,再兑价可也。”
朱昌琳见东家慷慨,“遂将所有数千芽谷一并囤之”。不料“次年大荒,芽谷卖至2700文一石。朱(昌琳)大获利,倍价以兑谷账,唐不肯收,仍照原议一石收价。朱甚为不安。唐见朱善于理财,遂由教读兼司会计。”
朱昌琳虚岁27岁,正值1848年。《湖南自然灾害年表》说:1848年,湖南各地新谷登场,尽生芽蘖,有芽须长三寸许者。最初谷价尚便宜,但到年底却已是“斗谷千钱”,“长沙、善化、益阳等地始传焙谷之法”,次年,即1849年,情况变得异常惨烈,暴雨从三月至六月,连下三个月,湘资沅澧大水,滨湖围垸溃决更多,“长沙、善化聚集灾民数十万人,宁乡盈路皆属饿殍……安化斗米八九百文,鬻卖男女仅得斗米之资;至永顺一地斗米值钱3600文,官吏地主有以一粉团易一妇者,有以钱400买一妇一女一子者”,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湖南“道光己酉之荒”。
三个月的淫雨中,落下的每一滴雨,对于朱昌琳的财富来说,都是金子,对于灾民来说却是血泪。曾阅读过多篇朱家后人的回忆文章,朱家后人对于朱昌琳完成原始积累的“暴富”,总忍不住替先人抱一份歉疚之心。
然而,面对天灾饥荒,对于资本并不雄厚的个人积谷,所起赈饥作用显然有限。并且新发现的史料显示:朱昌琳在“己酉之荒”中,确实发了“难民财”,同时也积极开展了他人生最初的赈灾救济。
著名书法家清道人的《朱昌琳墓神道碑》碑文说:“己酉之荒”中,朱昌琳“谷贾十倍又五,遂擅其利”。但朱昌琳“乃益招流民,收集材木,营度隙地,百堵并兴”。在灾荒之年,富有经营头脑的朱昌琳,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既建筑起朱家城乡居宅,又大量救济了灾民。
清代吴庆坻《蕉廊脞录》更直接说:朱雨田(即朱昌琳)“生平以济人利物为己任,自道光己酉,赈水灾为致力善举之始,其后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五十年中,善行不可枚举。”
辉煌年代把握政策利好
朱昌琳为“湖南首富”,个人理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朱昌琳是湖南从古以来首位大富豪;二是朱昌琳为晚清民初最大的富豪,名震大江南北。
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开始,到清代前期湖南地方志记载,就地缘和物产来说,在古代,湖南从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由工商而致富之地。
但历史的进程可以改变地缘的不利因素,咸丰初年,太平军从广西兴起,一路打到南京,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原来运盐到湖南做大宗生意的淮商受到严重打击,长江水道也被阻隔,湖南人吃盐,只能借销粤盐和川盐。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