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父亲
父亲去世时,我才6岁。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废寝忘食,我睡觉的时候看不到他,醒来的时候也看不到他。父亲休息时与我玩,由于他笑声大,我就叫他"母鸭子"。后来有些叔叔阿姨给我讲过,说在延安,灯灭得最晚只有两户,一个毛泽东,因为他是夜里工作,习惯了;另一个是我父亲。
由于废寝忘食,后来他的心脏有点变形。医生对他说,你要注意休息,他没有听。后来我看到他的笔记后,就理解了,一是因为他对党的事业只争朝夕,二是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今后再努力工作也没法赎回他的罪过。
父亲从工作中挤出时间做翻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中特别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一书,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与父亲长得很相像,我找到父亲1912年的全家福,当时他5岁。在延安时,我们三个孩子与父母亲也拍了全家福,这是唯一一张父亲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那时我也是5岁。这两张照片一对比,发现我们之间非常像。姐姐都说,活脱脱的,你最像。甚至前几年为父亲塑像时,他们就以我做模特来塑。
由于父亲整天忙于工作,对我们关注不多。我们家6个孩子,其中两个不知道生日,两个的名字都叫秦钢(大哥、二哥),三个(大哥秦钢、大姐摩亚、三姐吉玛)没见过父母。我和二哥秦钢,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的是自己瞎编的。二姐新华,是新华日报创刊那天生的,本来《新华日报》是1938年1月11日创刊的,但她自己弄成了11月1日。三姐吉玛生在苏联,原来日期也不对,后来去苏联保育院找到了她的出生证明。
我是张越霞亲生的,其他五个哥哥姐姐都是前妈刘群先生的。解放前,我们兄弟姐妹6个中有3个都散落在各地,解放后才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北京。见过父母亲的就是二哥、二姐和我。两个秦钢,一个是大哥,一个是二哥。因为大哥生下来被送到无锡奶奶家,父亲因为忙于革命工作,后来把他忘了,所以二哥出生还给他取名叫秦钢。
父亲对祖母很孝顺,但他只在1932年临去瑞金以前,回无锡去看过奶奶,跪在奶奶面前辞行,母子俩泪流满面,这以后就没有再去看过。甚至后来他在南京那么长时间,也没有去看奶奶。到延安以后,父亲准备去接奶奶,又怕老人家过不习惯,因为延安与江南气候差异很大,一直没接。
父亲遇难后,叔叔怕奶奶过于悲痛,一直未把父亲牺牲的情况告诉奶奶,奶奶一直翘首盼望父亲能去看望她,接她。后来在广州,奶奶病重时,叶剑英去看望奶奶。奶奶就问,长林为什么不来看我?叶剑英就说,长林是领导人,工作忙。因此,直到1950年奶奶临终前还在喊:"长林在哪里?为什么不来看我?"我感觉,父亲一心一意为了他所说的"创造真善美的社会"而奔波,虽然经历坎坎坷坷,其理想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一直到死。
博古(1907.5.14-1946.4.8)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江苏无锡人。
少年时家境清贫。其父不得不将城中耆英里的祖遗老宅卖掉,租借族人秦琢如家宅(今崇宁路一百十二号)居住。秦宅宽敞,始建于清光绪末年。秦邦宪家租住的是其家宅第三进三间平屋,面积为八十九平方米,石库墙门后背装饰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同年,其父病逝,家庭经济更加困难。秦邦宪和弟邦礼、妹邦范,在母亲朱氏抚育下生活、读书。自1916年至1920年,秦邦宪在此居住了四、五年,先后就读于秦氏公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随后,秦邦宪赴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干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口述/秦铁 整理/丁访关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