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璐瑛口述:我心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2008年10月09日 14:38《文史博览》2008年第9期 】 【打印
相关标签: [周恩来]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孙维世,女,生于1921年,原名孙光英,曾用名李琳。四川南溪人。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的早年战友,1927年在大革命中牺牲,当时孙维世才五岁多。抗日战争爆发那年,孙维世到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申请要去延安,可谁也不认识她,只有16岁的孙维世一个人站在门口哭得很伤心。后来周总理回来了,他不但认了孙维世为干女儿,后来还一直把她带到延安。

1936年任天一影片公司演员,在《王先生奇侠传》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1937年在联华影业公司主演《镀金的城》。后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主义学院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赴苏联学习,先后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戏剧学院。

1946年回国,在陕西、山西等地参加土地改革。1946年秋回到延安,参加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随军在陕、晋、冀活动,曾导演秧歌剧《一场虚惊》。1950年她担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先后执导了《保尔·柯察金》、《钦差大臣》、《万尼亚舅舅》,均获成功。

解放战争时期做宣传工作。建国后随毛泽东赴苏联访问,任翻译组长。

1950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兼副院长,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导演的话剧有《保尔·柯察金》、《万尼亚舅舅》、《西望长安》等。

1954~1956年她兼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训练班主任,翻译了大量苏联戏剧理论教材,还翻译了哥尔多尼的名剧《女店主》、《一仆二主》。1956年夏与欧阳予倩合作组建中央实验话剧院,任副院长兼总导演,导演了《黑奴恨》、《叶尔绍夫兄弟》等。她是新中国的杰出导演之一,曾系统地传播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理论,并联系中国的戏剧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舞台艺术。1954年编导童话片《小白兔》。著有话剧剧本《初升的太阳》。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而害,1968年死于狱中。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新闻图片花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