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马思聪] |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举目回望四野苍凉,落日依山雁儿飞散,庙台的金顶闪闪光,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咦啊想家乡。
——1937年马思聪创作不朽名作《思乡曲》
广州艺术博物院背靠白云山,面向麓湖。步入艺博院聚芳园正门不到50米,左拐向前眺望,便可看到百米外山坡上的马思聪雕像。南国冬日的暖阳洒在“他”身上,“他”侧身拉着小提琴,眉头紧蹙,双唇紧闭,似陶醉又似沉思。
40年前,被称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的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不堪迫害,冒险从广州经香港远赴美国;20年客居他乡,创作了《思乡曲》的音乐家满怀乡愁与世长辞;40年后,他的骨灰终于回到了广州,长眠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中。一“去”一“回”中,多少辛酸事!
最快乐的日子
马思聪雕像屹立在一块红色大理石上,走近前去可以看到,花岗石的正面刻着1937年他谱写的流传最广的《思乡曲》,石座基上则刻着——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中国20世纪杰出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于1967年定居美国。”
这段简单的文字对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言,显然太过苍白。
时间回溯到95年前。1912年5月,马思聪出生在广东海丰县海城镇幼石街的书香门第。父亲马育航是清光绪庚子科秀才,曾任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后为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3年秋冬,11岁的马思聪随20岁的大哥来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五年后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亚洲第一个考入这座高等学府的黄种人。
1929年初,马思聪回国,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思聪在战火中完成了自己不朽的名作——《思乡曲》,传唱至今。
马思聪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并不仅仅因为他的《思乡曲》,而是在于他致力于在国内普及小提琴。
马之庸是马思聪的堂侄女,现定居广州。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的客厅里摆着一张马思聪拉小提琴的照片。她说,马思聪在国内时一直致力于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乐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为此,他不仅在大城市演出,还踏遍新会、汕尾等小城,为民众演奏。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马思聪带着夫人和学生回到家乡海丰,当时年仅8岁的马之庸经常可以听到马思聪应当地乡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独奏会”。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新闻
作者:
方夷敏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