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垒”香港
六七十年代内地居民不断逃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港英政府对逃港者几乎来者不拒。
当时香港人民入境事务处在高层授意下行使“酌情权”,可以在法条以外允许逃港者在港居住。结果只要到香港政府登记的非法入境者,都可以留在香港定居。换句话说,只要躲过内地一方的拦截,即使被香港警察抓到,也是成功逃港。
到1962年“5月大逃港”,港英当局曾临时性暂停该政策。邵善波认为,港英政府历次调整入境政策,都与当时逃港者带来的压力有关。
1972年开始,逃港者再次明显增加。到1974年已是1970年的5倍以上。于是港英政府又开始实施一种被称为“抵垒”的政策。
“抵垒”政策的核心是:非法入境者如果能躲过香港边界拦截,进入市区得到居住场所,或与亲人见面,都可以在香港定居。被拦截者则遣返内地。
“抵垒”本是垒球用语,球员只要能及时碰及垒圈,就不用离开出局。由于这个政策,整个70年代的近45万名逃港者中,有超过26万人获准留下。
1978年,有11233人成功“抵垒”,另外8205人在香港一侧的边界地区被截获。1979年,102826人“抵垒”,另有89940人被遣返。1980年67964人成功。其中八九月间有5万人进入香港,有一半“抵垒”。
10月23日,不堪重负的香港政府终于宣布取消“抵垒”政策。此前已抵港的逃港者在3天内进行登记即可获得香港身份证。
消息公布后,金钟道华人延期居留办事处挤满了登记者。许多内地人赶在这三天偷逃到香港,甚至还有香港人顶替在内地的兄弟姐妹去登记。
26日零点,仍有大批逃港者在门外等待登记。关门一刻,不少人失声痛哭。以后很多天,还有很多不懂广东话的逃港者和住在偏僻山中的人刚刚得到消息,赶了过来。
“抵垒”政策的取消,代表着港英政府向逃港者敞开了数十年的大门彻底关闭。
也就是从这时起,香港警察被授权在街头检查身份证,而居民出门也必须携带身份证明。
1980年的另一个转折是,内地亦于此时全面启动改革开放。种种因素之下,逃港潮开始降温,来港者也更多是因为与家人团聚。
此后虽然仍有反复,但持续了30年的逃港潮已接近尾声。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