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老兵:为那些埋葬在异国的1400名战友(图)
2009年05月17日 10:21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越南太原的灵山烈士陵园

四十年后,重新集结越南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杨淑贞将她和郑若杜的女儿艰辛地抚养长大,张桂芬和张桂玲姐妹也一直艰难地寻找着张国珍的生前部队和战友,打探哥哥的埋骨之地,杨宽让和刘建烈,都在八十年代复员,都在西安工作,直到退休,刘建烈因为身体伤残,退休后全家生活陷入窘境。

从1990年代吧,好像这个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欲望好像越来越强烈,觉得我们都这么大了,这么老了,而且家也有了,儿子孙子都有了,人家这些烈士们和我们一起去的,人家永久地留下,躺在那个地方那些人是个啥样子。

2005年的一天,杨宽让忽然收到62支队战友蒙毅从广西发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牺牲战友的陵园已在越南找到,邀他共同前往扫墓,没有任何犹豫他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事隔38年,你再回到越南是不是有一种晃如隔世的感觉感到就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梦想要去的地方,又去了一看陵园里头,还有墓碑都好着呢每个人的名字写得一清二楚。陵园里头,场地很光洁,很肃穆,清静的地方,烈士们在这地方躺这么长时间了他们的年龄最小的才十八九岁最大的也就三十一二岁。当天,今天下午还在一起在阵地上说话呢,第二天就没有啦这是个生命啊!他们在这个地方躺着,默默无闻,世界不断在变化着,我们也在变化着,到那去一看,我们是最幸福的人,和他们比较起来,我们还有啥想不开的。

多年以来,越南各地政府部门都指定专人来管理烈士陵园定期去祭扫即便是在中越关系恶化的那些年可以说这些烈士陵园也得到了越南老百姓很好的保护。所以说2005年的越南之行,给杨宽让很大的震撼,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战友的墓地得到了如此好的保存。在欣慰之余,他燃起了这样一个念头,回国之后,他就给各地的民政部门发去八百多封信叫“致援越抗美烈属的慰问信”。他特别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找到这些烈属,然后把烈士在陵园的所在地和他们被保护得很完好的消息,告诉这些可能是翘首企盼了四十年的烈士的亲人。他说其实光是复印那些烈士的照片他就已经用了整整一箱的复印纸,后来有烈属告诉他除了当年的一纸烈士证明,这是他们40年来等到的第二个有关烈士的消息。

他看到了他哥哥的名字,他当时看到这些的时候,他哭了,他很激动,雷鸣的弟弟雷广德告诉我,母亲逢年过节经常是痛哭流涕,自己悄悄地到马路上去,马路边上去给烧纸,同时,老兵们又发动全国的战友,以民间的方式寻访烈属,终于,越来越多的烈士亲人被找到。2007年9月9日,来自全国十二个省市,平均年龄在六十开外的数十名老兵和烈属,跋涉万里,来到了越南的灵山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62支队的全部83名烈士,这也是这些异国埋忠骨的烈士们第一次与他们的亲人重逢。

历史恐怕往往是个悖论,对于这场援越抗美战争,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在中国1960年代,经济并不发达,国力困乏的时期,中国付出了200亿美元的援越的代价,还付出了几千人的生命,换来的却是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在这之后,世界上也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越战结束,中美建交,中越之间关系恶化,而中越之间关系后来又恢复友好。世界的风云变幻,真的是一刻不停。但对于那些参与了这场特殊战争的人来讲,恐怕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那是他们留下了激情,留下了青春的岁月,是他们有关生命,有关友谊,有关战争的深刻回忆。后来杨宽让说,他总是觉得自己是特别幸运的,因为他总是想,他比起那些二十多岁就牺牲了生命的战友多活了40年了,多看了40年的人世沧桑了。他说如果真的有人觉得他比一般人更能体味人生况味的话,那么这一切都是源于他那仅仅八个月的战火青春。

在我们这些所有老兵的心目当中,活着的人在那待过的人,那个印象比自己故乡还要深,比生我,养我的地方还要深得多,那个地方的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建筑物那在我们脑瓜里边,那是无法,就是你拿锯子凿它,拿斧子来砸它,砍不到的抹不掉的,永远的是深深地印在脑子里。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1986年   1970年   战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