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抗战] |
从1941 年至1945 年, 中美空军混合团共击落和炸毁日军飞机2600 多架,击沉击毁敌舰44 艘, 击毙日军66700人。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开辟飞越喜马拉雅支脉的"驼峰航线",运送物资73 万吨,人员33477 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5 年,广州光复。一天,莫仲荣的二姐收到了一封信,是弟弟写来的,日期却显示此信写于1944 年。在信里, 莫仲荣对二姐说:"前天我的某某战友上去了,没回来;昨天我的某某战友上去了,也没回来;今天我也要上去了,估计多半也回不来了……"
此后不久,一个陌生人来到了北山村的莫家。这位身材高大、穿着军装的周姓青年告诉莫家人,莫仲荣已经牺牲了,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此次来是送回他的遗物。
莫仲荣的遗物,便是他走时带的那只小藤箱。打开来,里面装着一条小被子、一条白色围巾、一套飞行服、一顶帽子、一些外币,还有两把短剑,一把是黄埔军校的中正剑,一把是空军的佩剑,最后,是一个烈士灵牌。
50 年漫漫寻亲路
出生于1936 年的莫熙积,是莫仲荣的独子。对于父亲,他没有什么具体印象。1945 年父亲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尚是懵懂少年的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悲恸欲绝的泪水。他和他的母亲只是依稀记得,姓周的军官告诉他们,在一次飞行过程中,莫仲荣所在机队遭到日军战机的偷袭,莫仲荣驾驶的飞机机身受到重创,他本人也身受重伤,但他强忍着伤痛将飞机勉强开往基地,最后坠落在一个叫做"黄山"的地方。
1994 年秋天,莫熙积和妻子林张倾来到安徽黄山,寻找莫仲荣当年飞机失事的地方,此时距莫仲荣牺牲已是整整五十年。两个五十多岁的人,在山里找了好几天,四处打听,也没找到一处抗日烈士墓地。失望之余,他们决定去当年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查到莫仲荣的下落。
来到南京之后,他们找遍了南京档案局等诸多机构,在遭受了许多白眼与不解之后,依旧一无所获。"我们就知道他是黄埔12 期的,于是想通过这个线索查一下,但人家说找不到,不接待……"林张倾回忆起往事,一脸沮丧。
从南京失望而归的莫熙积和林张倾,并未放弃努力。他们在广州各档案馆四处查询,又拜托籍贯南京的同事、朋友帮忙查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
他们并不知道,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亲戚们来往日渐疏离,但在所有人心中,莫仲荣的下落,始终都是他们的牵挂,并且延续了几代人。
多年以来,莫仲荣二姐的儿子陈永安,一直在默默搜寻舅舅的信息,2005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打开了一个美国空军退伍老兵的网站,那里有大量的关于"飞虎队"的信息与图片资料。一张照片跃入眼帘,瞬间让陈永安仿佛窒息:这不就是当年看到的那张照片嘛!舅舅坐在战斗机里,穿着飞行服,带着飞行帽,向着镜头微笑……
照片的出现,让原本平静的莫家顿时沸腾起来。已经逐渐黯淡的寻亲之火,又在莫家人心中燃烧起来了。但除了这张照片之外,依然还是没有任何线索。
直到2008 年3 月的一天,莫家人找到台湾人翟永华的个人网站。翟永华是台湾空军退伍军人协会的理事,他的父亲是当年"飞虎队"的成员,所以有着很深的"飞虎队"情结。这个网站上,汇集了大量关于二战中"飞虎队"和中国空军的珍贵资料与图片。
莫仲荣四妹的儿子黄耀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翟永华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翟能帮助寻找一下莫仲荣的信息和墓冢所在地。没过几天,黄耀基便收到了翟永华的电邮,说有下落了,请和南京航空联谊会沈红联系。
沈红,54 岁,她的父亲曾经参加过著名的"两航起义"。1985 年,通过父亲的一位朋友,她偶然得知了"飞虎队"的传奇经历,以及"飞虎队"成员后来的坎坷遭遇,出于对这些"沉默的英雄"的敬重,执着的沈红,不停地收集各种有关"飞虎队"的资料,并向外人介绍。
相关新闻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