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的“内湖”和苏联的不利因素
在地中海,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北约海军力量长期以来一直对苏联海军保持着巨大优势,以至于地中海在冷战初期被称作北约的“内湖”。最值得注意的是,北约成员国控制了两个进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
图6:1969年6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的美国“肯尼迪”号(CVA 67)航空母舰
美国第六舰队充分得益于当地大量的海军基地和设施,其中包括西班牙的罗塔,意大利的马达莱那、那不勒斯苏达湾及希腊的克里特岛等。此外,由于第六舰队具备很强的海上补给能力,因此通常可在不靠岸的情况下延长海上部署时间。
除部署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的空军基地外,西方盟国还可动用其航母力量。舰载机可投放常规炸弹和核炸弹,航程超过1000英里(约合1600千米),可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及苏联南部纳入打击范围。只要西方盟国在地中海多部署1个航母战斗群(如1973年阿以战争期间的情况),就会再增加90架战机。
苏联从未在地中海拥有永久性基地,苏联海军进入当地港口时常常受到所在国政府的严格控制。由于阿尔巴尼亚于1961年驱逐苏军舰队并没收其武器装备,因此苏联对阿港口的有限利用也被终止。苏联随后寻求提供支援的阿拉伯国家也不可靠。据谢苗诺夫回忆,苏联黑海舰队的2艘潜艇有一次在进入阿尔及尼亚的安纳巴港时,被迫等待了两天,后又被迫离港。在这种无法预测的形势面前,地中海分舰队被迫在沿地中海的近岸海域分散部署其联络点,并通过保留辅助舰船的手段尽量减少对当地基地的依赖,此外还采取了限制停泊时间、要求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增援黑海舰队等措施。
如前述,苏联是地中海的“新到者”,它主要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反美情绪。但苏联不愿采取在阿拉伯国家建立永久性基地的做法,这将削弱其政治宣传的成效。作为替代措施,苏联海军主要依靠当地的12个近岸锚地,绝大部分此类锚地都位于国际海域,其中的两个主要锚地位于希腊基齐纳岛外海和靠近利比亚中北部海岸的锡德拉湾。苏联海军相对落后的海上补给能力迫使舰艇需定期脱离编队,返回锚地进行补给。
虽然这些锚地具有内在缺陷,但它们使苏联海军具备了“机动性”,并为其例行作战训练提供了便利。
相关新闻
作者:
莱勒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