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外交] |
中国使馆新馆发现窃听器
1983年,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抵达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首都)。刚一下飞机,前去迎接的阿政府外交部礼宾司长就迫不及待地对他说,阿方已为中方修建了新馆,希望在3日内搬迁。大使听了十分突然,当即表示反对搬迁,这位司长未作任何表示,连声招呼也没打就离开了。
中国驻阿尔巴尼亚使馆原址靠近阿党中央和部长会议所在地,阿方即使在两国关系好时也一直对我方起疑,担心中国对它搞什么动作,老早就想把中国使馆迁走。根据原来的计划,新馆址在拉纳河北岸,与新华社分社、中国专家宿舍同在一个区域,以便于对中国人统一管理。新馆实际上已经建成,在当时的外国使馆中当属最大、最好的,但两国关系一坏就泡汤了。新馆的前半部分改作了阿外交部,后半部分改作阿贸易部,新华社分社新址则成了阿通社,中国专家宿舍先是改作对内旅馆,后又成为环保部的所在地。
过了一个多月,郗大使到阿方新给的馆舍去查看了一番。新馆设在使馆区的最北部 “斯坎德培大街57号”。郗大使等查看后认为,新馆舍根本不具备对外活动、办公和生活的必要条件,随即向阿方提出,新馆舍的院落、大厅、厨房、锅炉等10处必须进行改造,并强调在改造好之前,谈不上搬迁问题。在我方多次据理交涉之后,阿方原则接受了几项主要的改造方案,经半年多的施工,基本达到了要求。考虑到两国关系冷淡,以及阿方要我尽快搬迁的情况,为了安全保密和节省经费开支,使馆决定,由全馆人员和临时来馆修缮的工人于1984年内自行搬迁,不雇用阿方一人一车。
新馆舍院落原是一片废弃的水泥操场,四处坑坑洼洼,砂石裸露。经大家日夜奋战,把原馆的无核橘树移栽过来,用老馆的肥土造出一片橘园,用废弃的钢管搭建了一条葡萄藤通道,三面移栽了翠竹,凡是裸露的地表都栽种上了麦冬草,还人造了一小块菜地。几个月后,新馆一片葱绿,花草树木错落有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郗大使自抵达地拉那机场,阿礼宾司司长提出要我搬迁馆舍之时起,就预感到阿方对新馆舍可能做了一些手脚,随即报告了国内,并要求派安全保密检查组来馆进行检查。当年国内派不出人来,直到1985年4月才派了一个检查组,开始用仪器对馆舍进行扫描,未发现异常。但在装修机要保密室墙壁时,检查组在靠近地面处发现一根塑料细管,便小心翼翼地深挖下去。在墙体的深处,发现了用高标号水泥和钢筋包裹着的窃听器装置。更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这种有线窃听装置竟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安全保密组的人员轮流作业,顺藤摸瓜,循着窃听缆线挖下去,先后在机要室、研究室、商务处、会议室、大使官邸等处总共发现了35枚窃听装置,几乎覆盖了全馆。
挖窃听装置的工作非常艰巨,需要门窗紧闭,把敲凿声降低到最小,以免引起阿方无理阻挠。尽管如此,阿方从我们挖第一枚窃听器起就引起了警觉,在使馆的四周,加派了便衣警察进行昼夜监视。外交人员服务局人员 (实为内务部特工)几次以检修电话线路和输电线路为由要进入我馆,均被我方拒绝。此计不成,阿政府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把大使召到他的办公室,提出要派人查看我馆的建筑结构,又当即被大使严正拒绝。与此同时。阿方对使馆人员进行了严密监视,我馆人员外出,阿方都派人跟踪。我方对其安放窃听器的行为,并未提出交涉或予以曝光,而是按照我方一向具有的 “大国心态”,不加声张地拆除了之。我则写了一份内参,及时报告了国内。
为了把挖窃听器的情况实录下来,作为历史性的见证资料,使馆派我和一名外交官,开车前往我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借来摄像机,将挖掘的全过程、窃听装置及缆线等都完整地录制下来。之后,将录像带、窃听装置、部分缆线通过外交信使邮袋送回国内。国内有关部门将这些实物和录像,作为对出国人员进行保密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 (摘自《“山鹰之国”亲历》 王洪起/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