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晚清外交官(图)
2008年05月16日 14:07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清朝]

利用自己在欧洲政界广泛的社会关系,陈季同在中俄伊犁问题和中法战争的交涉中,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在欧洲社会活跃的表现,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欧洲人认为:“因为有了这个年轻翻译的活动,中国才开始在外交上引起欧洲的关注”。可是陈季同在欧洲的外交活动的结局并不圆满。1891年,由于私债纠纷,陈季同被清政府撤职,黯然回国。虽然次年他又被开复原职,但他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欧洲。

法国汉学家考狄(H. C o rd ie r)曾说:“我从未见过比陈季同更彻底地接受欧洲风格的中国人,实际上他对欧洲习俗的理解甚于他本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欧洲外交生涯,陈季同确实深受欧洲文化、风俗的熏染,生活方式变得相当西化,他已完全融入了欧洲社会。但考狄只强调了陈季同接受欧洲影响的这个方面,而事实上,陈季同更重要的工作是反方向的,也就是说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让西方公众理解中国人的观点,改变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作为一名外交官,陈季同虽然黯然离欧,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的著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长久地留在了欧洲。从1884年发表第一篇西文作品开始,到1904年最后一部著作出版,20年间,陈季同以Tch en g-K i-To n g这一西文拼写在西方文坛声名鹊起。在清末文人中,没有人比陈季同在西方更出名。

陈季同一生用法文写作了八部作品,分别是《中国人自画像》(1884)、《中国人的戏剧》(1886)、《中国故事集》(1889)、《中国的娱乐》(1890)、《黄衫客传奇》(1890)、《巴黎人》(1891)、《吾国》(1892)、《英勇的爱》(1904)。除了最后一种外,其他著作都在巴黎初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自画像》和《中国人的戏剧》的著作权存在争议,起因是一个名叫蒙弟翁(Fo u cau lt d e M o n d io n)的法国记者声称这两部书出自他的笔下,陈季同没写一个字。这桩公案在1892年的法国报界引起不小的波澜,但当时多数法国人并不相信蒙弟翁的声明。据笔者研究,这两部书应是陈、蒙二人合著。

1884年7月,《中国人自画像》在巴黎出版,时值中法战争,法国公众对于中国因缺乏了解而充满敌意。此书将一个文化悠久、风景如画、飘溢着清茶芬芳的东方古国直接展现给法国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中国的偏见。书出版后引起轰动,年内再版五次,两年内已印至第11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因此授予陈季同“一级国民教育勋章”(la p a lm e d e lin stru c t io n pu b liq u e),表彰他所做出的文化贡献。不只是《中国人自画像》一本书,陈的其他著作在中西文化关系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的戏剧》的副标题是《比较风俗研究》,作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试图揭示两种文明的差异。书中提出,中国戏剧是大众化的平民艺术,不是西方那种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中国戏剧是“虚化”的(dém a tér ia lise r),能给观众极大的幻想空间,西方戏剧则较为写实。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人的第一部中西比较文学著作,也是中国人以西方方式论述中国戏剧的第一部著作。《中国故事集》选译了《聊斋志异》中的26个故事,是蒲松龄这部名著的第一个法译本。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在一篇书评中称此书“比以前所有同类翻译都要忠实得多”。《黄衫客传奇》取材于唐传奇中的名篇《霍小玉传》,但作者做了很多加工,将其改写为一部欧式长篇小说。在陈季同之前,还没有中国人做过类似的尝试。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