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0年的修复过程 阿炳故居成文化亮点(图)
2008年05月16日 13:12中国经济网 】 【打印

修旧如旧的阿炳故居

翻修前的阿炳旧居

文化之于一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积淀,一份个性的展示,更是一座汲之不尽的宝藏,是一种恒久传扬的力量。

今天,我们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之路,回味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艰难历程,记忆深处涌现出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故事,许许多多百感交集的酸涩,更多的,是让我们记住了前行在“申名”之路上的那份坚定和大业终成时的那份温暖。

今日记者截取的,仅仅是三十年曲折里程中的几个片花,以此,向三十年来不屈不挠行进在改革开放之路和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行程中的人们表达敬意,向历史和未来传达无锡人对于文化的尊重。

阿炳故居三十年的修复过程,充满坎坷,风波不断。三十年的曲折是非,观照了无锡人对文化事业认识的心路历程,浓缩了无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路的的艰辛和喜悦……

夏刚草三十年的文保生涯中有着无数扣人心弦的故事,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却始终是阿炳故居的保护和修复。在他看来,阿炳故居的保护和修复过程,更是无锡人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和观念不断冲突、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是无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艰难曲折历程的缩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无锡就有人提出,将“文革”期间遭受过批判的名曲《二泉映月》及其作者苦难的一生,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搬上舞台。夏刚草便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在随后的创作采访中,阿炳悲惨凄凉和不断奋争的命运,深深地感染了他。于是一个“将故居保护和修缮,并且像欧洲的几位大音乐家故居那样向世人开放”的提议也随之产生。

不曾料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提议,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反对者公然申明,阿炳曲高人寡、“生活不检点”,为其破烂不堪的故居修建是塌无锡人的台。主修者坚持,阿炳身上的一些陋习是当时社会留给他的疮疤,评价历史文人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阿炳故居,是城市文脉上不可或缺的亮点,是一座千金不换的文化丰碑。

就在争论愈演愈烈之时,国内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西门庆和阿炳的对话》的杂文引起了无锡人的警示。文章中,西门庆用得意的口吻说道:“我在文学作品里虽是反面人物,但是我的老家却修了座好房子来纪念我,而阿炳你虽是个大艺术家,但是你的老家为啥还是那样的破破烂烂?”在这样一个巨大的“问号”面前,反对者哑声,主修者心酸。

尽管如此,歌剧《二泉映月》在公演了10场后就草草收场。“在那个百废待兴、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年代,无锡的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古桥梁、古街区以及名人故居,遭到了程度不一的建设性破坏,而历经风雨、破烂不堪的阿炳故居能够得以保留,就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