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 叶剑英力挺邓小平
2008年04月18日 09:24中国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叶剑英]

关于“允许一部分企业、地区、社员先好起来”,这是邓小平突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一次常委听召集人汇报的会上他就讲过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两大政策”之一。

第一个政策就是“要使一部分地区搞得好一些,比较富一些”。他还计算了一下,如果有百分之五的县,百分之五的人口,搞得比较富,全国就有100个县,40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不小的国家,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县和人口那就是一个大国了。他开了一张他估计有可能先好起来的十九个地区的单子,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广东的深圳,可见他很早就注意到这个地方了。他认为那儿可以先富起来的条件是可以开展外贸工作。他考虑的不只是地区,也考虑个人。个人当然是与地区相联系的。他说搞得好的、快的地区,可以提高工资待遇,这也是个大政策。他说要先让百分之五的农民有购买力,城市内有一部分工人有购买力,下个决心,能做到百分之八就更好了。他也举了一些地方的农村说明。他讲北京有个生产队打石头富起来了,讲了种果树七八年就可以见效等等。他也说过要允许一部分企业、地区、社员先好起来。他说“先好起来”,也说“先富起来”,我记得他还说过“要人民生活富,尽量拔尖”那样的话。他反对平均主义,说这是个大政策,干得好的就比左邻右舍好。

他说的第二个政策便是“权力下放”。他说农业是让各生产队能够“真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给生产队权力,让他们能够按规律办事,干得好不好看人们收入增加了没有。

在一次常委听汇报的会上,邓小平讲:“现在一个大队相当一个村。生产队要全部按经济组织那样来管理,基本上要转到经济管理上来。用经济办法管理企业,使下面有点权,确实使下面活起来,企业可以不要只听上面讲什么就做什么,而要看社队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邓小平还讲权力下放是个“大政策”。

推进建设 同时掌握“度”的问题

这个会议提出从1979年1月起工作着重点从揭批“四人帮”的政治运动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4年2月10日江青到管电子工业的四机部讲话,平白无故地制造了“蜗牛事件”。在与美国商人谈判进口彩色电视显像管生产线的过程中,对方出于友好,赠送了我方一件蜗牛造型的工艺美术品。江青认为这是美国有意侮辱我国经济发展迟缓,向对方提出抗议,导致我们进口彩色管生产线的工作推迟了好几年。在教育工作中则把学习成绩特别差、考试交白卷的张铁生树为“白卷英雄”。与“宁要社会主义的草”的“文化大革命”时代比,这次会是积极建设的会议,这一点是极为明显的。

会议提出从1979年1月起党的工作着重点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本身就表明开这个会议是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而这一点是会议参加者都同意的,大家都不赞成再长期搞政治运动。开幕时华国锋代表中央宣布的三个议题,都是建设方面的或者主要是建设方面的。这也是中央同意这么提出来的,后来虽然突破了这些议题,但是会议还是用了许多时间热心地讨论了,大家也都赞成这样做。这个会有一种其他一切工作要以建设为中心,要求上上下下动脑筋,千方百计把工农业生产搞上去,使人民生活好起来的思想。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