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苦涩:建设三门峡水库的诸多失误(图)
2008年03月27日 07:55中国青年报 】 【打印

陕西华县遇仙河口桥1974年加高了3.35米

他反问:“芸芸专家搞的360米的‘虚高水位’,是留在历史和科学发展长河上的虚假的刻度。它造成的水文,可能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损失和灾难,不应该在今天水落石出吗?”

多少苦涩的移民

朱幼棣在新华社国内部工作多年,是首届“地球奖”(我国环保领域最高奖)的获得者,之后任职于国务院研究室,成为一名高级幕僚。他对中国水库问题的关注从未间断。

据他查证的资料,为三门峡水库、为丹江口水库、为其他许多水库而迁离故土的移民总数是2000万人,从数量上看,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移民。

“因家园完全沦丧而别土离乡的水库移民中,多数是文盲,祖祖辈辈靠土地谋生,从泥土中刨食,而别无他长。他们的泪水,他们的委屈,他们的凄凉,他们的弱小模糊的身影,完全被‘伟大的工程’、‘辉煌的成就’所遮蔽了。几百万几千万移民的贡献与牺牲,完全遗忘,不值一提。关注坝高,关注‘库容’,关注蓄水量,关注发电量与效益,关注工程质量而不关注移民生活质量——一句话,就是不关注人。”朱幼棣承认,把这些写下来,是需要深思熟虑的,但他必须义无反顾地说出来,这沉甸甸的分量,已在他心中积压多年。

朱幼棣查阅过很多水电建设的书籍画册,在他的印象中,没有哪本记载过水库移民。这是历史教科书,也是中国当代水利史、经济史、社会史所缺失的。

一天,中国社科院郑易生研究员来到朱幼棣的办公室,送来了他主编的《科学发展与江河开发》一书。他还带来了几张照片,一群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澜沧江漫湾电站库区的老百姓,正弯腰低头在翻捡电站倒出来的生活垃圾。

郑易生告知,现在电站负责人年收入相当高,一般工人也有六七万元,而库区群众却极其贫困。淹没区由过去以出产大米为主,改种玉米等旱地作物,生活也从温饱变成半温饱,有不少成了缺粮户。

看到照片,朱幼棣的心情十分沉重。以往调查水库移民问题时,他不止一次听到当地干部和移民说“要想富,先炸库”。在整理调查笔记时,他想到,其实多数大坝和水库的修建是必要的,但总在一些地方出了偏差,我们对直接受到损害的移民群体,对他们的民生问题关心不够。

 

相关阅读:

从副总理回归农民 陈永贵失权后的落寞(图)

周恩来茅台招待尼克松 总统喝到"胡言乱语"(图)

美苏档案解密:中越两国反目成仇的真正原因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最后的命运

水利专家黄万里 临终前反对建三峡工程(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蒋韡薇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第4届华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