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苦涩:建设三门峡水库的诸多失误(图)
2008年03月27日 07:55中国青年报 】 【打印

潼关故城

1954年,中国从苏联请来专家,帮助规划黄河治理。这些苏联专家是搞水利工程的,擅长修筑坚固的水坝。他们随手一指,“三门峡是个难得的好坝址”,随行的中国水利专家频频点头认同。规划过程中,其他学科的专家并没有参与,自然也没有人指出三门峡是黄河上最壮观的奇景,沉淀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三门峡顺流而下400米,河中有巨石屹立,其中一处名曰砥柱。河水至此,激起巨浪,汉语文中最声名显赫的词之一“中流砥柱”即由此而来。

该年10月,规划报告确定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350米。1956年,苏联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提交设计报告,将水位在350米的基础上提高到360米,库区淹没农田面积由200万亩增加到325万亩,移民由58.4万人增加到87万人。

按照这个水位,附近的陕州古城、潼关古城、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在水库蓄水前,潼关等几个古城被迫不及待地拆掉了,居民也迁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1962年,大坝施工完成。当水库水位为332.5米时,黄河流量为2000秒立方。黄河水受到拦截后,在水库底部造成回水顶托,流速减缓,泥沙沉降,在渭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入黄河的堑口抬高,河底淤积的渭河成了悬河。一场大雨后,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如此,水库水位还未达到340米时,就出了严重的问题,三门峡不得不开闸泄洪,降低水位,同时大坝开始改建,高坝变中坝。1969年,三门峡开始第二次改建工程。当时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非汛期水位为310米,比原设计低了50米,三门峡电站从计划的高水头改为低水头发电。

正是这几十米决定了潼关等几座古城的存亡。三门峡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从未到达过离大坝只有几公里的陕州古城,也从未到达过潼关老城,更未到达上游20公里处的蒲州、朝邑和蒲津渡。然而这些古城都已不复存在。在朱幼棣看来,这完全是一次误判,一个杞人忧天式的大败笔。

 

相关阅读:

从副总理回归农民 陈永贵失权后的落寞(图)

周恩来茅台招待尼克松 总统喝到"胡言乱语"(图)

美苏档案解密:中越两国反目成仇的真正原因

朝鲜战争后:留在中国的美军战俘最后的命运

水利专家黄万里 临终前反对建三峡工程(图)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蒋韡薇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第4届华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