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代中国科学界也盛行浮夸风(图)
2008年02月10日 09:57新闻午报 】 【打印

浮夸风越刮越猛烈,在粮食问题上教训尤深刻

“大跃进”本身是头脑发热的产物,而头脑发热之后,又更为积极地去推动“大跃进”。这种热烘烘的气氛,也感染了科学家。这一年,粮食生产竞相放卫星,开始是亩产千斤,后来是牛皮越吹越大,声称亩产数千斤、上万斤,甚至更高。而在这神话般的放“卫星”风中,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地撰文,论证“粮食亩产会有多少?”的问题。

文章不但肯定已经放出的那些“卫星”,而且还论证了粮食丰产的潜力还很大,可以达到亩产四、五万斤。此时,全国尚未放出这么大的高产“卫星”。既然科学家都论证了能够有那么多的产量,那些文化本不高的乡、村干部,放“卫星”的胆子就更大了。

7月上旬,全国科联和北京科联组织中科院生物学部、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与来自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的30多位种田能手举行丰产座谈。说是座谈,实际上是擂台赛,在上面的压力之下,科学家们同种田能手展开了指标大战。

会前,科学家们提出了自己认为够高的指标。指标是按照当时盛行的“两本帐”、“三本账”(即准备公开的和实际要求的作两、三种指标,公开的指标常低于实际要求指标,以示留有余地)制订的:小麦1.5万斤、2万斤、3万斤;水稻2万斤、3万斤、4万斤;甘薯15万斤、20万斤、26万斤;籽棉3千斤、4千斤、6千斤。

可是,一听种田能手的报告,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发现自己准备公开的三项指标已是大大落后于农民兄弟,只得修改自己的指标,提出“第一本账”小麦3万斤,水稻3万斤,甘薯40万斤,籽棉1万斤。而生物学部与农科院间也展开了挑战赛,生物学部的指标是小麦6万斤,水稻6.5万斤,甘薯50万斤,籽棉2万斤。

科学家毕竟是科学家,说出大话之后还是认真去试验。会后,生物学部组织了丰产试验田委员会,在6亩小麦试验田里,深翻10尺,每亩下种260斤到400斤,施粪肥40-60万斤。试验田白天鼓风机轰鸣,以增加二氧化碳;晚上灯光如同白昼,以增加光合作用。尽管如此卖劲,第二年麦收时,最好的一块地亩产也只有900斤。

出身于农家的毛泽东,本来对那些放出来的农业高产“卫星”是将信将疑的,出于群众的干劲只可鼓而不可泄的考虑,他对放粮食生产“卫星”没有泼冷水,而科学家从科学原理对农业高产的论证,却使他相信粮食高产是有可能的。于是,他进而提出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疑问。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